奇谭巴巴|医生一查竟是个男孩,“你们做父母的太马虎了!”养了14年的女儿( 二 )


因为家里经济比较困难 , 欣欣父母无所适从、一拖再拖 , 孩子表面上也没什么异样 , 也就暂时给搁置了 。
欣欣7岁的时候 , 家里新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妹妹 , 可就在妹妹一岁多时 , 腹股沟也多了两个包块 , 跟欣欣一模一样 。 “我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可是却不知道该去哪里看 , 所以一拖再拖 。 直到去年 , 我在公众号上看到浙大儿院有关于性发育异常的报道 , 我觉得新闻里的孩子跟我家情况很像 , 感觉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 。 ”孩子母亲说 。
最终 , 姐妹俩在浙大儿院DSD多学科团队的帮助下 , 诊断为性发育异常(DSD) , 染色体都是“46 , XY”(男性) , CYP17A1基因变异 , 在接受了一系列手术和药物治疗 , 被困扰了将近10年的难题得到解决 , 欣欣一家总算松了口气 。
是男还是女 , 要多学科论证
每月一次
DSD多学科团队专家
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
浙大儿院常务副院长、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介绍 , 新生儿期、青春期是性发育异常儿童就诊的两个高峰 。 如果遭遇孩子性别模糊的情况 , 家长首先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 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 并科学谨慎地确定孩子的性别 。 性发育异常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确实困难重重 。
首先 , 性别指认困难 。 我们通常的认知中 , 就是男和女 。 从医学上来说 , 人类性别的分类依据有很多:表型性别、性腺性别、遗传性别、社会性别、大脑性别、心理性别 , 要弄清楚这些 , 并从中整理和总结出每一例患者的个性化诊断 ,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最终确定患者性别分配的 , 既不是单纯根据染色体 , 也不仅仅是看性腺 , 而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估并结合患者性心理状态来谨慎决定 。 而且 , 依旧可能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
其次 , 明确病因困难 。 在查找病因的过程中 , 分子遗传学的检测技术大大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认知 , 但找出真正的致病点 , 无异于“大海捞针” 。 目前很多检测到的新发基因位点变异 , 有待进一步验证 , 或者存在已知位点变异却无法与临床症状相匹配的情况 , 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 , 精准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再次 , 治疗措施困难 。 不同的原理导致的性发育异常 , 不同的性别选择方案 , 不同的年龄段 , 均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 比如激素替代 ,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 , 每个时期对生长激素、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等需求不同 , 需要定期调整相应激素替代的剂量和种类 。 再比如 , 判定性别之后 , 泌尿外科医生需要多次手术来达到满意的整形效果 。 同时 ,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 , 需要心理医生的定期评估与引导 。
因此 , DSD的诊断和治疗 , 是一个长期的多学科交叉配合的过程 。 患者和家长需要与各个科室的医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2016年4月 , 浙大儿院DSD多学科诊治中心应运而生 , 主体科室为内分泌科、泌尿外科 , 支撑科室为遗传学科、心理学科、儿童及青少年妇科、超声影像学科、肿瘤外科、病理科等 。
奇谭巴巴|医生一查竟是个男孩,“你们做父母的太马虎了!”养了14年的女儿
文章图片
DSD多学科团队专家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
【奇谭巴巴|医生一查竟是个男孩,“你们做父母的太马虎了!”养了14年的女儿】每月的第二个周一 , 那些平时一号难求的专家们 , 会聚在一起 , 与患儿及家属坐下来面对面交流 , 开展性发育异常多学科会诊(DSDMDT) 。 目前 , DSDMDT每年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DSD疑难病例120余例 。 其中绝大多数患儿在获得全面的评估后 , 能得到明确的性别分配建议 , 并建议在合适的阶段接受内分泌激素替代治疗、外生殖器男性化或女性化整形手术 , 同时 , 根据分子遗传学检查结果 , 为需要再生育的家庭提供遗传学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