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猛男也落泪,这届网友到底怎么了?,当手机被看

之前 , 一个"被看手机引发恐慌"的话题迅速升上热搜 , 话题内容是:当别人拿自己手机时 , 就会有种恐慌的感觉 , 虽然手机里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东西 , 但就是不能给人看 。
有网友表示这简直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话题 。
警惕手机被看的背后实际上是边界问题 。
壹心理|猛男也落泪,这届网友到底怎么了?,当手机被看
文章图片
谈起边界 , 不由得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件事 ,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 , 作为转学生 , 我在一个亲戚家待过一段时间 , 那时 , 我的父母定时付钱给他们 , 于是我得以单独住一个房间 。
有时外出会顺手把门锁上 , 在我看来那是随意为之的举动 。 有一次 , 那家的长者似乎早已不满我的做法 , 那天晚上 , 他坐在饭桌的一侧 , 把长久以来堆积的不满用不屑的语气说了出来 , 接着漫不经心地看向我的方向 , 严肃地告诉我他们不欢迎像我这样锁门的客人 , 让我以后也别锁门 。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正式地感受到自己边界收到侵犯 , 尽管不舒服 , 但愿意改变了习惯 。 直到一年后我离开 。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个让我感受到强迫的经历 , 让我格外关注边界的课题 , 倒不是说 , 我因此变得妥协 , 在别的地方也不再锁门 , 而是这个让我不舒服的心结驱使我要找到更多边界合理存在的佐证 。
边界的存在 , 到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习得的功能 , 还是人天生的本能需要?它是关系的隔阻还是关系延续的必然?对于被侵犯边界的我们 , 又该如何争取边界和捍卫边界呢?
树立自己和周围的边界在心理学上有许许多多的依据 。
壹心理|猛男也落泪,这届网友到底怎么了?,当手机被看
文章图片
首先外在我物理距离最权威的说法来自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研究 , 他的理论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亲密距离(0-45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 , 身体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 , 这种距离适合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 , 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间 。
(2)私人距离(45-120cm):朋友 , 熟人或亲戚往来的情况一般保持这个距离才相宜 。
(3)礼貌距离(120-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 , 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 , 活在办公 , 处理事情时 。
(4)一般距离(360-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 , 如公共场合看演出等 。
由此可延伸到的隐私概念 , 保护隐私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感 , 往大的角度上说 , 就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
人的边界意识是天生的 , 人生来就有焦虑的基因 , 由于人类从远古时代走来 , 发展的进程充满了腥风血雨 , 大自然的天灾和其他物种的威胁迫使人类时刻保持着警惕 , 随时应付突如其来的危险 , 在和其他威胁动物对峙的过程中 , 人类不敢松懈 , 否则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 防御的因子代代承袭 , 刻进人类的基因 。
对很多现代人而言 , 手机从通讯工具变成一个覆盖我们全部衣食住行的社交工具 , 里面有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印记 , 地图帮我们记录我们去过哪里 , 大数据汇编了我们浏览的喜好 , 支付软件汇总了我们的账单 , 一天当中几乎一半的时间依赖手机生活 , 于是它又变成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 记忆的遗忘规律同时加深了我们的恐慌 , 生怕某些连自己都记不起来的足迹和还没来得及分辨属性的事物被暴露在别人的眼前 。
至此 , 它已经不是一台简单的通讯工具 , 而变成了隐私的载体 , 这时隐私自带的敏感性质让我们时刻保持着警惕 , 手机被看等同隐私被获悉 , 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受到我们身体的抗拒 , 所以我们要护其周全 , 方能安心 。
其次 , 边界意识是固有的意识的提高 。 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 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在铺天盖地宣传后被强化 , 重视 , 鼓励 , 人们在这种强有力的依据支撑下 , 将个人的边界划分变成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