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提出的创新理念:与疾病共生存


在十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中 , 人类不断的追求战胜疾病、实现长寿的梦想 , 但屡战屡败 , 屡败屡战 , 逐渐意识到了能力的局限 。 在无奈、困惑、震撼及觉悟中 , 开始了思维方法的转变(Paradigm Shift) , 从消灭疾病的幻觉中醒来 , 学着与疾病共生存 。
【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提出的创新理念:与疾病共生存】
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提出的创新理念:与疾病共生存
本文插图



吴老与学生肖飞、沈锋发表于《中国医学论坛报》上的文章提出“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
2007年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的文章 , 很具前瞻性 , 但也引来争议 , 然而此后 , “与疾病共生存”的理念逐渐被接受 , 与艾滋病共生存、与肿瘤共生存、与肾病共生存……不断衍生 。

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提出的创新理念:与疾病共生存
本文插图



胜利的喜悦与长久尝试的失望
4000年前 , 人类的平均寿命为36岁 , 到1800年 , 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1岁 , 达37岁 。 当时平均寿命最长的为瑞士妇女 , 可活到45岁 。 人们努力地同各种疾病作斗争 , 尝试着各种自然界可获得的物质 , 缓解痛疼、发热等症状 , 挣扎着与疾病格斗 , 但多以失败而告终 , 以早亡而进入尾声 。

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提出的创新理念:与疾病共生存
本文插图



1794年 , 英国Jenner医生发现 , 挤奶女工常患牛传播的水疱─牛痘 , 痊愈后不再感染天花 。 于是他将水疱内容物放入8岁儿童菲利浦手臂皮下 , 两周后 , 将菲利浦混入天花病人群中 , 小菲利浦未患天花 。 此文章发表后 , 轰动了西方世界 , 奠定了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主动免疫 , 以疫苗预防疾病的基础 。 进入20世纪 , 疫苗得到了广泛应用 , 人类通过接种疫苗 , 减少了脊髓灰质炎、麻疹、水痘等传染病的传播 。 并在WHO的主持下 , 发动了两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在非洲、亚洲挨家挨户为新生儿童接种天花疫苗 。 1980年WHO宣布人类消灭了第一个疾病——“天花” 。
在享受这一科学战胜疾病奇迹的同时 , WHO把目标移向下一个要征服的疾病——脊髓灰质炎 。 自1955年美国完成了180万的大规模脊髓灰质炎疫苗试验 , 并将此疫苗推向全世界 , 50年过去了 , 虽然WHO做出了更大的努力 , 但脊髓灰质炎仍在局部流行 , 而近年来更有加剧趋势 。 于是国际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了以“消灭脊髓灰质炎是否实际”、“我们是否应放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为题目的文章 , 对消灭疾病的努力提出质疑 。
除此之外 , 人类不断面临着新的威胁 , 如艾滋病 。 自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 , 全世界投入了大量资金 , 至今发病人群仍逐年增加 , 已有超过4000万人携带HIV , 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此疾病 。 由于强大的适应性及变异能力 , 人类仍未发现有效的预防HIV疫苗 。 更何况可寄生于满天飞的鸟类的禽流感病毒 。 因此 , 人类必须承认 , 暂时无法轻易用复制战胜天花的模式来消灭疾病 , 人类应该改变思路 , 与疾病共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