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不是万能胃药,不能想吃就吃,这4种病尤其要注意



提起奥美拉唑 , 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 妇孺皆知 , 连几岁的孩子都可能知道胃不舒服 , 吃一粒奥美拉唑 。 在我国、乃至在美国的处方药当中 , 它都稳稳地排在前十 。
也的确是 , 很多胃的小毛病 , 很多是胃酸过多引起的 , 一吃 , 就会奏效 , 于是 , 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治胃病的神药 , 几乎什么胃病都可以拿来抵挡一阵子 。
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 和任何药物一样 , 它也不是万能的 , 有自己的适应症 。
长期服用、滥用 , 也会产生副作用 , 甚至有致癌风险 。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奥美拉唑不是万能胃药,不能想吃就吃,这4种病尤其要注意
本文插图



抑酸剂(制酸剂)简史我们用于抗胃酸的药物大致有三大类:中和胃酸类、替丁类、拉唑类 。
在1970年代以前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靠“抗酸剂” , 主要种类是一些无机弱碱 , 口服后能够直接中和胃酸 , 可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 如小苏打、胃舒平、铝碳酸镁等;
到了1980年代 , H2受体拮抗剂(H2RA)横空出世 , 即俗称的“替丁”类药物 , 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 在当时被大家公认为可以提供安全、高效的抑酸作用 。 然而使用不久就发现到 , 由于影响H2受体的因素较多 , 患者个体的差异性较大 , 在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易出现泌酸反跳现象和耐受性不佳等问题 。
直到20世纪90年代 , 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 1988年由阿斯特拉公司开发上市 。
随后 , 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等多个质子泵抑制剂纷纷上市 。 PPI的高效优势在于它能够更直接地抑制胃酸分泌的最终环节 , 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抑酸剂 , 同时解决了耐受性等诸多问题 , 受到了患者的一致青睐 。
有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使用PPI所消耗的医疗费用大约为70亿英镑 , 然而这些使用PPI的患者中有70%并不符合临床用药指证 。

奥美拉唑不是万能胃药,不能想吃就吃,这4种病尤其要注意
本文插图



拉唑类的作用机理
拉唑类药物 , 简称PPI制剂 , 学名叫质子泵抑制剂 。
第一代 主要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 ,
第二代 主要包括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
它的作用就是抑制胃酸分泌!
胃酸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 。 人胃是持续分泌胃酸的 , 胃液中的胃酸(0.2%~0.4%的盐酸) , 杀死食物里的细菌(幽门螺杆菌除外) , 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 , 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 , 帮助消化 。
众所周知 , 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 。 可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 , 如分泌过多 , 就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