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自然选择:理论研究与复制经验促进良性科研进化



科研的自然选择:理论研究与复制经验促进良性科研进化
本文插图



导语
假阳性 , 从字面可知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 在医学方面 , 假阳性是指实际上并没有病患症状却出现误诊 。 在科研上 , 假阳性指研究指出在统计上存在显著意义 , 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 近日 , 发表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的一篇论文 , 从实验室的效能及付出的努力、复制前人工作的成本以及该领域有多大程度能改进假设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 , 揭示了好的科研均衡出现的条件 。 作者称之为“好科学的自然选择” 。

科研的自然选择:理论研究与复制经验促进良性科研进化
本文插图



期刊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论文标题: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good science
论文网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1-01111-x

假阳性科学层出不穷
有充分证据表明 , 在某些领域 , 研究的大部分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 而重要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的自由度” , 如研究设计、测量和报告的灵活性 , 都有可能导致较高的假阳性(false-positive)研究率 。 假阳性研究的推广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于科学的质疑 , 所以不少研究者为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大规模重复性研究 。
不过又有研究表明 , 复制以往的工作不足以缓解假阳性研究率上升的趋势 , 一些研究者开始呼吁更多地将关注理论作为恢复“健康”科学实验的关键点 , 但理论是否或如何减少假阳性研究率 , 尚无正式的研究框架 。 此外在科研的文化进化(Cultural evolution)中 , 被用于质疑复现价值的模型主要是通过模拟来研究的 , 并没有系统的数学分析 。 近日 , 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的一篇文章致力于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 。

科研的自然选择:理论研究与复制经验促进良性科研进化
本文插图



图1. 假阳性是指因为种种原因把不具备阳性症状的人检测出阳性的结果 。
假阳性研究的发表导致引用该研究的后续成果都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 导致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

努力和效能有助于降低假阳性率
该研究建立了针对科研的文化进化框架 , 使它们能够在实证检验之前 , 以一定的代价识别出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假设 , 从而降低假阳性研究率 。 实验室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呢?该研究给出了两种基本方法:

科研的自然选择:理论研究与复制经验促进良性科研进化
本文插图



图2. 从努力和效能两方面入手有助于实验室创造更好的科学
第一 , 实验室可以花费更多的努力(effort) ,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室选择的假设具有更高的先验正确概率 , 同时 , 实验室在检验假设时更加保守 。 增加的努力与理论工作有关 , 选择的假设有更大的先验可能性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