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4条“猝死”新闻,当代年轻人,不想中招的,千万要做这件事

2021年伊始 , 有三大话题被人们反复提及:新冠疫情、最强寒流和年轻人猝死 。
对于前两个话题 , 我们尚有一战的勇气 。 但年轻人猝死的消息 , 让人在心痛之余 , 生了一丝畏惧 。
2020年12月29日 , 拼多多员工张某加班后猝死 , 年仅22岁;
2021年1月1日 , 《巴啦啦小魔仙》美琪的扮演者孙侨潞因心梗猝死 , 年仅25岁;
2021年1月5日 , 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因心脏骤停离世 , 年仅27岁;
2021年1月7日 , 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前男篮队员韩崇凯因腹主动脉瘤抢救无效离世 , 年仅30岁;
……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 , 就会有年轻人因猝死 , 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角 。
据统计 , 我国每年有60万人猝死 , 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 。
年轻人 , 劝你定期体检
根据世卫组织(WHO)的定义 , 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 , 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 , 就叫猝死 。
这些人表面上看不出毛病 , 但身体已有一定的病变基础 , 就像地底下的炸弹 , 一个导火索就能引爆 。
这个导火索可能是劳累、可能是熬夜、甚至是饮酒作乐或是单纯的情绪激动 。
但是 , 不论起因是什么 , 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疾病 , 才是预防猝死发生的第一步 。
而体检 , 就是一个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机会 , 也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
不过 , 近些年来 , 很多年轻人却开始拒绝体检 。
这些人 , 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有的人认为自己年轻 , 挺健康 , 不需要体检;
有的人害怕查出问题 , 所以不敢去;
还有人是因为生活工作繁忙 , 就把体检一拖再拖;
更有人认为 , 虽然体检过了 , 还是有很多病查不出来 , 或者查出来也没法治 , 与其这样不如不体检 。
难道体检就真的无用吗?
当然不是!
因为 , 体检目的就是做好健康管理 。 要知道 , 许多疾病在初期甚至中期可能都没有任何的不适 , 或者有自觉症状轻微 , 如果只依赖自己的感觉 , 往往会忽略潜在的疾病 。
而体检的一大目标 , 就在于筛出其中混杂的一些有疾病却没有症状的人 。
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 , 很多疾病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 能否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是决定这些疾病预后的关键 。
例如 , 早发现的一期食道癌五年存活率达到90%~95% , 早期肺癌和早期肝癌的五年存活率同为70% , 早期宫颈癌存活率可达到90% 。
所以 , 越是害怕查出问题的人 , 越要定期做健康体检 。
体检报告 , 怎么看?
的确 ,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来说 , 体检报告中那些高高低低的箭头和各种医学术语 , 总是让人摸不到头脑 。
有时 , 我们拿着有问题的体检报告去看病 , 但医生又会说“没有问题” 。
那么 , 体检报告到底应该怎么看?
其实 , 多数的体检报告都至少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医生的建议指导;二是各项体检结果的明细 。
对于医生的建议 ,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几个词汇:
1 随访
这类疾病或异常一般不严重或比较稳定 , 不需要马上去看病 , 但如果出现症状变化则随时就诊 。
2 复查
这类疾病或异常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演变或进展 , 因此需要每隔一定的时间就做一下检查 , 不断前后对比 , 以帮助确定诊断或治疗方案 。
3 就诊或进一步检查
这类疾病或异常多数比较重要 , 需要进一步做更多的检查或是要找专科医生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 一定不能忽视 。
那么 , 检查结果的明细 , 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10天4条“猝死”新闻,当代年轻人,不想中招的,千万要做这件事文章插图
10天4条“猝死”新闻,当代年轻人,不想中招的,千万要做这件事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