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薪火相传!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研究获重大突破
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四十载薪火相传!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研究获重大突破】近日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曹存巍教授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 首次从遗传易感的角度揭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新的发病机制 , 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nti-IFN-γ autoantibodies underlie disseminated Talaromyces marneffei infections的研究最新成果 。
文章第一作者郭静博士 , 宁心强 , 丁静雅和郑艳青为并列一作者 , 通讯作者曹存巍教授 , 台湾长庚大学顾正伦副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 。
文章插图
近几年 , 临床发现大部分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是既往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 , 这些病人病情迁延不愈且易合并新的病原菌感染 , 同时还会出现Sweet’s综合征样皮肤病 。
曹存巍教授从这些患者的皮肤病入手 , 发现“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anti-IFN-γ autoAb) , 这一新发现的免疫缺陷是非HIV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 。
在此基础上 , 团队与台湾长庚大学顾正伦副教授合作 , 首次采用前瞻性、大样本的队列研究 , 对患者的免疫遗传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首次发现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携带的HLA-DRB1*16:02、DQB1* 05:02密切相关 。
文章插图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 , 原名马尔尼菲青霉 , 我国的首例感染病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由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的李菊裳教授发现并鉴定 。 李菊裳教授研究发现 , 广西成年竹鼠普遍携带马尔尼菲篮状菌 , 但竹鼠并没有发病 , 由此提出竹鼠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动物宿主这一生态分布理论 。 但是 ,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否由竹鼠直接传染人并不清楚 。
文章插图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研究团队(左起:曹存巍、李菊裳、梁伶)
从2000年开始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的梁伶教授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 对竹鼠携带的、以及病人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篮状菌进行了深入研究 , 在国际上首次明确竹鼠与人都是从自然环境中感染该菌 , 但竹鼠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人类的传播中起放大作用 。 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国际传染病顶级杂志Emerg Infect Dis , 被国际最权威的真菌病教科书《Atlas of clinical Fungi》最新版收录 , 并誉为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和流行传播研究的典范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研究团队多年来得到了国内著名皮肤病、真菌病专家吴紹熙教授、王端礼教授、廖万清院士、李若瑜教授、刘维达教授、冉玉平教授、席丽艳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 经过三代人四十载的不懈努力 , 从遗传易感与环境因素两方面 , 深入揭示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致病机制 。 此项工作共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支持 。 系列文章发表在J Exp Med、JAMA Dermatology、Emerg Infect Dis及中华皮肤科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 。
#超能健康团##医师报超能团#
- 【心脏电生理】四十六:黄从新教授:中国心脏电生理学历史回顾
- 人过四十“虚火”旺!三味中药可消除!
- 女人过四十,为何会有“老人臭”?照着方法调理
- 养生|为什么才三四十岁,就有了白头发了?想要白转黑,几点小事要做好
- 人过四十,不想猝死,尽量少碰三物,远离三习,健康也会跟定你
- 身体好的人,习惯在4个方面“下功夫”,四十岁后,要尽力而为
- 人过四十“虚火”旺!三味药解除症状!
- 中年|一个相传的土方子。可以让脾胃更好。想知晓的看过来
- 四十岁后,女性迎来保养佳期,坚持4个习惯,让衰老晚点来临
- 医生苦劝,不论男女,四十五岁之后少碰4种食物,小心发生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