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与医术发展提高的途径( 六 )


前年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糖尿病专题会议上 , 我们担负了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工作 。 我们从中医辨证的角度 , 系统观察了一百多例糖尿病门诊病人 , 经统计90%以上具有气虚见证 , 70%以上具有血瘀征象 , 只是程度轻重不同 。 当然 , 如何采用实验室检查来进一步验证(如血液流变图、血细胞压积、微循环测定等)是我们今后的工作之一 。
中西医之间由于理论体系之不同 , 故其诊断方法与病名亦不相同 , 有时病名虽相同 , 其含义也不尽相同 。 西医用现代仪器确诊的许多疾病 ,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是发现不了的 。 但虽经西医确诊 , 采用中药治疗时若不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也难收良效 。 我曾使用张锡纯的升陷汤为主方 , 配合超声雾化疗法治愈一例肺泡蛋白沉着症的病人 , 即是采用西医确诊 , 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的 。 又如 , 我治疗过两例西医确诊为尿毒症的患者 , 其见症均为乏力、头晕、浮肿 , 纳差、泛恶、舌胖淡 , 脉虚弱 。 我辨证为脾肾两虚 , 浊阴上逆 , 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 两患者不但症状得以改善 , 而且尿素氮也明显下降或至正常 。
因此 , 我认为对于目前一些西医确诊的疑难病或少见病 , 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遣方选药 , 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进行药理实验研究 , 以明确其治疗机制 , 然后再付诸临床 , 这样多次反复 , 就可研究出某些疑难病或少见病的特效疗法 。 现在这方面已发现一些苗头 , 如验方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经药理研究抗过敏反应作用较可靠 , 我在临床上治疗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病时 , 常用此方为主 。 又如抗免疫方(广木香、当归 , 益母草、赤芍 , 川芎)经药理研究证实确有抗免疫反应功能 , 所以我在治疗硬皮病、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时 , 亦常选用 。
现在有许多西医学习中医的同道 ,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 , 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 如对脾、肾本质的探讨 , 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 , 活血化瘀法的实验研究等等 。 我以为这是正确的 , 这样做不是削弱中医 , 也不是「中医西化」 , 相反是为了使中医发扬光大 , 在国际间享有更高的声誉 。 我个人的中西医水平都还不高 , 在这方面未能做出多少成绩与贡献 。 在我的有余之年 , 我仍需要不断学习 , 努力工作 。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 逐步实现中医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 这是我毕生的信念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 ,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 。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 ,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 相信和重视发展中医药 , 都是他的一贯主张 。 没有专门学过医的毛泽东 , 在学习历史和 社会经验的过程中 , 学到了许多中医药学辩证思想和中医药学思维方式 , 他倡导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 , 第一是中医……”
早在1913年 , 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 , 各有所长 。 中言气脉 , 西言实验 。 然言气脉者 , 理太微妙 , 常人难识 , 故常失之虚 。 言实验者 , 求专质而气则离矣 , 故常失其本 , 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 ”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 。
1928年11月25日 ,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作战一次 , 就有一批伤兵 。 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 , 官兵生病的很多 。 医院设在山上 , 用中西两法治疗 。 ”
那时 , 在井冈山红军医院里 , 有西医也有中医 , 许多内科病都是用中医治疗 , 多数是采用自制中草药 。 毛泽东曾经指出:鉴于根据地缺医少药 , 必须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 。 他说:“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 , 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 。 ”当时 , 红军医院收容200多名参加反“围剿”的伤员 , 全部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病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