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百科 > >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 二 )
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及敷料出现卷边、松动、潮湿、污染、完整性受损时应及时更换辅助外固定装置一人一用一更换 。 7、皮肤消毒- 选用浓度>0.5%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应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聚维酮碘溶液或2%的碘酊溶液和75%乙醇溶液 , 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消毒皮肤 , 并自然待干 。
- 对于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 ,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 , 再用0.5%的聚维酮碘溶液消毒 , 自然干燥 。
- 皮肤消毒面积应大于敷料面积 。
8、敷料选择- 应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 , 注明敷料的使用日期或更换日期 。
- 患者出汗较多、穿刺点出血或渗液时可用纱布覆盖 , 待出汗、出血和(或)渗液问题解决后再使用其他类型敷料 。
- 对粘胶过敏、皮肤病变及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 , 可选用纱布敷料 , 必要时可选择水胶体等治疗性敷料 。
9、 固定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粘胶类敷料或缝线固定 , 透明敷料覆盖 。 【区别记忆:透析导管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 皮肤病变、过敏或禁忌使用医用胶粘剂的患者 , 可使用纱布敷料保护穿刺点 , 管状纱网固定导管
10、维护人员的培训- 导管维护人员应经过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 。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导管装置的评估、护理;敷料的更换与导管的固定;冲管和封管;附加装置的更换与消毒;穿刺部位的保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导管拔除;患者健康教育;护理记录 。
- 导管维护人员应具备识别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的能力
11、感染预防与控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 , 明确职责 。
- 操作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 , 熟练掌握管路置入、维护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及管路维护的专业静疗团队
- 操作环境清洁、宽敞、明亮;落实物品表面、空气消毒规范
- 最大程度建立操作环境的无菌区域
- 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应逐步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 医护人员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感染预防与质量改进措施
- 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 需遵守最大限度无菌屏障原则
- 妥善固定管路 , 避免因敷料及导管松动或移位而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紧急状态下置管 , 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 , 导管应在48 h内尽快拔除
- 定期进行管路维护 , 当敷料潮湿、松动、渗血、渗液或污染明显时 , 应立即更换
- 保持管路连接端口清洁
- 护理感染高风险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 必要时可考虑使用抗菌封管液 , 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 每日进行感染风险与预防措施效果评估
- 对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 ,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 , 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成对的血样进行培养 , 依据结果采取治疗措施及确定导管是否拔除
- 患者及家属应接受并落实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宣教与指导
1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象包括患者及家属或照护者
- 为留置导管的患者提供持续的健康教育
-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治疗方案、导管类型、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 采用多种途径(如口头解释、示教和回复、书面说明、视频包括网络平台)传播和提供静脉导管的健康教育内容 , 方便患者及家属或照护者获取健康教育知识
- 为留置导管患者提供导管维护的相关知识 ,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应定期进行维护;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等异常情况 , 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有无分泌物;观察全身不适状况 , 有无发热等不适;观察导管外露长度的变化 , 以及是否有打折、破损;观察贴膜有无出现潮湿、脱落、卷边情况;置管侧手臂可以进行适宜运动 , 如握拳、松拳 , 避免做肩关节大幅度甩手或向上伸展的动作 , 不应提举重物;沐浴时避免置管部位潮湿 , 可以使用防水套或保护膜包裹;穿脱衣服时应注意保护导管 , 防止脱出 , 衣服的袖口不宜过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