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九批援滇医疗队云南札记(一)

挥一挥手 , 作别繁华的上海 , 作别熟悉的市儿 。 带上行装 , 在医务部沈立主任、内科教研室张婷主任、外科教研室徐伟珏主任的护送下 , 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九批援滇医疗队正式踏上征程 , 接过第八批援滇医疗队孙俊、施磊峻、顾志清、王四美医生传下的队旗 , 开始为期半年的对口援建工作 。
医生|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九批援滇医疗队云南札记(一)文章插图
第九批援滇医疗队由来自五个临床科室的五名队员组成 , 队长胡会来自消化感染科 , 队员黄建权来自临床药学部 , 董良超来自骨科 , 洪文超来自新生儿科 , 史婧奕来自重症医学科 。 抵达广南县的第二天 , 队员们便进入对口援建科室 , 开展工作 。
董良超医生进入骨二病区当日 , 便遇到一个十岁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孩子 , 董良超医生与当地医生一同与家长谈话 , 告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这种保守治疗的意义不大 , 建议手术治疗 。 但由于当地医院的治疗条件有限 , 并没有小儿专用的钢板和骨牵引 , 所以董医生在术中选择了组合外固定架 , 不仅达到了基本解剖复位 , 也没有损伤到儿童重要的生长板结构 , 使骨折畸形愈合和关节粘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 术后三天出院 , 缩短了住院天数 , 降低了住院费用 , 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
医生|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九批援滇医疗队云南札记(一)文章插图
【图为董良超医生进行骨折闭合复位组合外固定系统植入术】
新生儿科是广南县人民医院五年发展目标重点科室之一 , 也是目前已设立的三个儿科亚专业之一 , 拥有新生儿暖箱、亚低温治疗仪、无创呼吸机等设施 。 来自NICU的洪文超医生是首位援建的新生儿科医师 。 初到新生儿科第一天 , 一例使用无创呼吸机考虑青紫原因待查的新生儿吸引了她的注意 。 通过了解患儿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 , 她判断患儿主要问题可能是心脏疾病 , 与超声医生反复沟通多次探查 , 明确患儿为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 一经超声证实 , 洪文超医生立刻与新生儿科龙瑾梅主任协商 , 在儿童医院医务科组织与帮助下 , 第一时间联系心胸外科张儒舫主任远程会诊 , 与家长沟通疾病特点 , 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 在日常查房中 , 洪医生发现当地新生儿营养支持手段相对薄弱 , 因地制宜展开“新生儿营养”小讲课 。
医生|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九批援滇医疗队云南札记(一)文章插图
医生|上海市儿童医院第九批援滇医疗队云南札记(一)文章插图
【图为洪文超医生组织远程会诊和教学查房】
除了急需适应当地医疗条件外 , 降温、停电、停水在队员们抵达广南县的第一周着实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 。 白天平均气温4-7℃ , 病区和休息区内无空调 , 第一次穿着棉袄查房依然手脚冰凉 , 虽然自嘲这是从医十数年来的首次体验 , 也真切感受到基层儿科医师工作条件的艰辛 , 也感慨我们这群出自大城市三甲医院“娇生惯养”的儿科医生 , 实在是太过幸福 。 随着降温而来的是不定时的停电 , 仿佛调皮的孩儿拉电闸玩耍 , 短则数分钟 , 长达十数小时的停电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 然而当地医护人员似乎习以为常 , 病区停电 , 医疗工作不能停 , 每日二十来个病人出入院不能停 , 没有电子医嘱 , 就手写医嘱、手写护理记录;没有办法录入病史 , 就手写提纲 , 随时准备加班 , 等办公区域恢复供电再录入电子系统 , 从主任、护士长到实习医师、实习护士 , 没有人有怨言 , 纷纷主动表示 , 今天加班 , 明天早点来 , 把病史补上 。
来到基层 , 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了不起的儿科医生” 。 平日里总以为能掌握最高级的生命支持技术、诊断疑难杂症是职业成就感最大的组成部分 , 在广南县 , 我们看到的是连主任在内共6名医生撑起一个将近60张床位的病区 , 要出门诊、要翻班 , 每日15-20个病人出入院周转 , 除了出夜班后一天偶尔可以休息 , 其余时间全年无休 , 要面对老乡们的文化差异、面对农村医疗政策的限制、面对医疗手段的有限 , 或许没有那么多如我们所想的危重症和疑难杂症 , 但在每日的琐碎工作中 , 正是这群可爱的医护人员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默默付出 , 守护了一方儿童的平安与健康 。 基层儿科医生经历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艰辛 , 是真正了不起的儿科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