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不锈钢重金属含量不低于10.5%,所以保温杯里泡枸杞会“夺命”?

“热水进毒水出” , 近日 , 天气渐冷 , 本该成为消费者“宠儿”的保温杯却被网上一些流言所伤 , 称其倒入热水后会析出有毒有害物质 。
“夺命保温杯”真的存在吗?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上海市质检院轻化所高级工程师禄春强 。
使用不锈钢保温杯会中毒?
【保温杯|不锈钢重金属含量不低于10.5%,所以保温杯里泡枸杞会“夺命”?】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 , 不锈钢保温杯因为添加了一定量的重金属 , 如铬、镍等 , 所以才会不锈 , 但也有弊端:添加的重金属物质会在高温下析出 , 溶入热水 , 人喝了就会中毒 。
禄春强表示 , 不锈钢产品的确添加了一定量的重金属物质 , 而且含量不低 , 以铬为例 , 含量不低于10.5% 。
但含有重金属不等于这些重金属都会溶入热水 , 符合国家标准生产出来的不锈钢保温杯 , 在正常使用下的析出量通常都是微量的 , 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
“避开摄入量 , 单纯谈毒性 , 未免危言耸听 。 ”禄春强表示 , 有重金属物质析出不一定等于有毒 , 具体要看保温杯里热水的重金属物质含量 , 还要看一个人喝了多少这种状态的水 , 以及这个人对相应重金属物质的耐受程度 。
举个例子 , 即使保温杯里的热水铬含量很高 , 但一个对铬耐受度很高的成年人只喝了一杯这样的热水 , 摄入量很低 , 就很难“中毒” 。
201不锈钢不能做保温杯?
近年关于不锈钢保温杯还有一大传言:201不锈钢是优质的工业材料 , 但不能用来生产不锈钢保温杯 , 很多厂家为了节省成本 , 会用201不锈钢冒充304不锈钢 。
其实 , 消费者不必闻“201”色变 。
禄春强表示 , 只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的不锈钢 , 都可用于生产保温杯等与食品接触的产品 。
用符合标准的201不锈钢做保温杯 , 安全性绝无问题 , 只是在感官和耐腐蚀性能方面稍逊于304不锈钢 。
2018年和2019年 ,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分别抽检了30批次不同材质的保温杯 , 砷、镉、铅、铬和镍等污染物的迁移量是重点检查项目 , 抽检结果均为100%合格 。
合格品锰迁移量普遍超标?
网上流传着一项“科学家试验结果” , 称购买8款不同品牌的合格保温杯 , 加入酸性溶液后 , 全部析出锰 , 且析出量超标6倍至34倍 , 从而引起重金属中毒 。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都没有设定锰析出量的限量 , 何来锰析出量超标一说?
禄春强表示 , 国家标准制定前 , 都经过严格的验证实验 。 锰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 正常使用不锈钢制食品接触产品的前提下 , 锰的迁移风险是有限的 。
保温杯|不锈钢重金属含量不低于10.5%,所以保温杯里泡枸杞会“夺命”?文章插图
必须强调 , 锰并非“洪水猛兽” , 它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 是结缔组织、骨骼、凝血因子、性激素等的组成成分 , 对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钙吸收、血糖调节等不可或缺 , 正常的脑与神经功能也离不开它的参与 。
参照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 成年人每天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1毫克 。
做个比较粗浅的计算 , 假设一款不锈钢保温杯的锰析出量达到1毫克/升(参考市场监管部门相关风险监测结果 , 属于比较高的析出量) , 且人体不会从其他途径摄入锰 , 那么要喝大概11升这种保温杯里的水 , 才有可能超出一名成年人每天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什么概念?超市里面那种4升桶装饮用水 , 一天喝将近3桶 , 且天天这么喝 , 或许有一天就会有风险了 。
还要强调的是 ,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提供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只是一个参考值 , 摄入量真的偶尔超过这个值 , 也未必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 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