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人到中年五脏有“火”如何去?有“火”不都是坏事,默默给你讲清

一夏无病三分虚,夏秋交替之际的“秋老虎”来袭,有些人会出现全身乏力、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心情烦躁、口舌生疮、喉咙肿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长夏属土。夏天是一年里火气最重的季节,如果不注意养生防范,便很容易“上火”。
那么,如果出现“上火”症状,我们该如何调理呢?
 阳气|人到中年五脏有“火”如何去?有“火”不都是坏事,默默给你讲清
文章插图

有“火”不都是坏事,正邪区分要注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被抽象为哲学概念,泛指具有温热、升腾、明亮、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即《尚书·洪范》所言之“火曰炎上”。被引入中医学后,火被指为“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并通过类比思维形成了意象性的概念。
中医把火分为正气之火、邪气之火两类。正气之火谓生理之火,实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阳气能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并进一步强调“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认为阳气是人体阴阳中的主导方面,人之生长壮老、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所主所化。
邪气之火即病理之火,是具有致病作用的一种邪气。邪气之火有内外之分。
外火的由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这种邪气多属疠气(或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的范畴,往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每从口、鼻而入,性属热毒,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又变化多端,常出现扰神、动血、生风等危候。二是由风寒暑湿燥转化而来,即“五气化火”。其中暑气纯属外来,具酷热之性,为盛夏之火气,而其余风、寒、湿、燥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也可化而为火。如寒邪郁遏化火,“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易从火化;或感邪后遇阳盛或阴虚之质,或受治疗用药影响等。
 阳气|人到中年五脏有“火”如何去?有“火”不都是坏事,默默给你讲清
文章插图

内火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失宜,或劳逸失度等,引发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而形成。包括因久病耗散而出现的脏腑阴阳气血的虚性亢奋状态,如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气虚之火等情况;也包括因情志、饮食或它病等所致的肝火、胃火、脾火、心火、三焦火等。临床所见内火,除体质因素外,最常见的原因是过食辛辣炙煿或膏粱厚味,尤易导致胃火。情志过极,如喜、怒、忧、思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过度兴奋或抑郁,也可久郁化火,即“五志化火”。尤其是郁怒,易致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日久化火,而肝火一成,上炎可致肝阳上亢,或侮肺刑金,或扰及心神,横逆则可为肝胃郁火。
 阳气|人到中年五脏有“火”如何去?有“火”不都是坏事,默默给你讲清
文章插图

五脏之火你是哪一种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更易发生。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上火又可分为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和肾火五大类,即五脏之火。
五脏之火其实并不复杂,中医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五大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王东旭主任中医师介绍说,同样是上火,在不同系统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