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出现这一变化,癌变率可高达30%!满足这些条件,建议及时切除( 二 )


◎息肉6mm≤直径<10mm , 但有以下危险因素 , 建议切除:①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②单发、无蒂息肉(包括胆囊壁增厚>4mm) , 且迅速增大(在6个月、1年、2年~5年随访期增大2mm以上);③年龄超过50岁 。
此外 , 如果胆囊病变引起不适 , 或超声检查提示胆囊息肉血供丰富 , 怀疑癌变 , 也建议切除 。
胆囊息肉出现这一变化,癌变率可高达30%!满足这些条件,建议及时切除文章插图
其余没有不适症状的胆囊息肉 , 一般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 。 比如——
◎息肉<6毫米 , 有危险因素 , 建议复查时间为: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
◎息肉<6毫米 , 没有危险因素 , 建议复查时间为:1年、3年、5年;
◎6mm≤息肉<10mm , 没有危险因素 , 建议复查时间为: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 。
通常来说 , 应至少复查5年 , 如果发现没有了就不用再查!
胆囊息肉出现这一变化,癌变率可高达30%!满足这些条件,建议及时切除文章插图
目前 , 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预防或消除胆囊息肉 ,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有助于预防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胆囊癌 。
手术治疗包括保胆、胆囊摘除2种 , 前者只取出息肉 , 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后者可有效避免息肉反复复发 , 但术后一段时间可能存在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
具体应该选择哪种手术方式 , 以医生建议为准 。
三、预防胆囊息肉
可以从这几件事入手
与其等到胆囊长出息肉后 , 再担心是否会癌变 , 以及该如何治疗的问题 , 不如在日常生活中 , 做好胆囊息肉的预防工作 。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不明确 , 但与年龄(中年人群高发)、性别(男性高于女性)、乙肝病毒感染、高脂饮食、糖尿病、胆囊结石、吸烟等有一定关系 。
胆囊息肉出现这一变化,癌变率可高达30%!满足这些条件,建议及时切除文章插图
生活中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辅助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
1、坚持吃早餐:促进胆汁排出
经过晚上十几小时的储存和浓缩 , 胆囊中的胆汁在早晨浓度达到最高 。 如果不吃早餐 , 胆汁长时间存留于胆囊内 , 就可能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 , 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 。
因此建议大家要坚持每天早上7~9点进食早餐 , 而且早餐可以适当食用含有脂肪的食物 , 比如煎蛋、坚果等 , 有助于胆汁排出 , 预防胆囊息肉 。
胆囊息肉出现这一变化,癌变率可高达30%!满足这些条件,建议及时切除文章插图
2、避免高脂饮食:减少胆固醇摄入
由于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的常见类型 , 因此减少胆固醇摄入 , 防止胆固醇过饱和析出 , 有助于避免息肉的发生 。
日常生活中 , 要注意避免长期高脂饮食 , 以免胆固醇摄入过多 , 超过身体负荷 , 从而易在胆囊中析出形成胆结石 。 平时要尽量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等 。
3、补充β-葡聚糖:帮助降低胆固醇
除了减少胆固醇摄入 , 促进体内胆固醇代谢也很有必要 。
日常可适当增加β-葡聚糖的摄入 , 其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美国研究显示 , 每天摄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胆固醇下降8% 。 青稞、大麦、燕麦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β-葡聚糖 。
4、协调脂肪酸比例:降低炎症风险
胆囊炎症也可能诱发胆囊息肉 , 所以平时要注意抗炎 。
研究表明 , ω-3 脂肪酸和 ω-6 脂肪酸的比例 , 与炎症反应关系很大 。 前者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 , 而后者却会升高炎症反应 。
我国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 , ω-3 脂肪酸和 ω-6 脂肪酸的比例为 1:4~6比较好 。 因此日常可适当多吃秋刀鱼、沙丁鱼、三文鱼、坚果等食物 , 食用油可适当多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