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中华礼仪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 , 形成了内容生动、思想深刻的特有文化体系 , 教育孩子遵守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礼仪 , 可以端正个人品行 , 提升自我修养 。
但是老祖宗的传统礼仪中 , 也有许多观点不适合现代育儿 , 有些观点更被外国人视为“多此一举” 。
宝妈接孩子放学 , 遇上幼儿园外教非让儿子问好 , 却被“教育”了
闺蜜小美有个四岁的儿子 , 就读于一所双语幼儿园 , 当时选择这所学校最重要的原因 , 就是有许多外教常年驻守执教 。
一天放学后 , 小美接儿子回家 , 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老师也在旁边 。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
文章图片
小美让孩子问好 , 谁知孩子却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 , 反而拉着妈妈的手快步向前走 , 小美当时就有些不高兴 , 训斥道: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 见了老师 , 为什么不主动打招呼?你是一个坏孩子吗?
这位外教见状 , 立马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诉小美:她的儿子上课很乖 , 绝非不懂礼貌的坏孩子 , 而且孩子现在明显是想离开 , 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想法 。
之后外教蹲下和小美的儿子打了招呼 , 耐心询问后得知 , 孩子之所以拉着妈妈离开 , 是想要去上厕所 , 小美这才知道自己错怪孩子了 。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
文章图片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 , 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 , 有弊无利
类似的场景 , 经常会发生在中国家庭中 , 种种“被逼型礼貌”总是披上各种华美的外衣 , 正在悄悄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
一、逢人就要问好 , 逼迫孩子打招呼
父母总会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 而懂事、讲礼貌更成了判断好孩子的重要依据 。 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 , 便听着爸爸妈妈向我们传授各种为人处世之道 , 如何说话 , 如何做事才算得上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
父母眼中最基本的原则是:见到长辈要打招呼 , 一定要尊重长者 。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 , 属于“自来熟”一派 , 不用家长过多提示便会主动跟其他人打招呼;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腼腆 , 对长辈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
文章图片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没有主动开口 , 跟陌生的长辈打招呼 , 就认为孩子是不懂礼貌的 , 也不要因为孩子这样的行为 , 就对孩子吹胡子瞪眼 , 一番劈头盖脸的指责 , 这容易引起孩子的不适与不安 。
礼貌教育需要父母的引导 , 对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家长需要多加引导 , 甚至亲自做示范 , 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 ,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空间 , 让孩子亲自去体会和尝试 。
二、“大让小” , 孩子要无原则的谦让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谦让 , 在孩子们身上同样适用 , 具体表现是这样的:年龄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 。 理由也格外简单 , 年龄大的孩子应该懂事 , “大孩子”自然而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
文章图片
这让才四五岁的孩子 , 因此被迫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 , 这一现象在二胎家长极为常见 。 在许多二胎家庭中 ,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 , 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孩子 , 因为一个玩具或是食物等闹了矛盾 , 委屈的孩子们跑去和爸爸妈妈讲道理 , 作为法官的爸爸妈妈会这样对大孩子说:
“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 。 ”
“你都长大了 , 是大孩子就要懂事儿 , 怎么能跟小孩子计较呢?”
如此武断的决定 , 要么是以大孩子的愤愤不平 , 憋屈认栽而收场;要么就是一场家庭大战的开端 。 很多时候 , 大孩子并不是理亏的一方 , 对父母的不公 , 敏感的孩子可能直接情绪爆发 , 甚至从情感上疏远和排斥弟妹 。
有种礼貌叫“被逼型礼貌”,在外国人看来多此一举,有弊无利
文章图片
讲礼貌不是“守旧规” , 家长别苛责年幼的孩子懂事 , 快乐成长最重要
育儿学者曾提出:一些“中国式礼貌”观点 , 确实会对孩子会产生不利影响 , 弊大于利 。 其实讲究礼貌和谦让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 但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加开放民主 , 不再如同古代那般礼教森严 。
我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 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 如果还按照老一套处理问题 , 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实行“古训” , 不光严重影响到亲子关系的稳定 , 还会对孩子的心理有莫大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