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科技专访小冰CEO李笛:人工智能的价值不是比人强| 风眼观察( 三 )


Q:直觉依赖于什么?
李笛:依赖于交互 。 我们其实有很多蓝本可以看 , 不光是同行业者的蓝本 , 微软也有大量同类项目 。 我们对同行非常了解 , 尤其是容易耽误时间的地方 。
比如有一年硅谷出现一种新模式——AI+HI , 就是进行人机对话时 , AI不智能 , 就配人在后面代表AI来回应 。 这件事从一开始我们就觉得不work 。
Q:为什么不看好?
李笛:实际上这种模式 , 交互量上没办法体现AI的高并发、海量交互 , 也没办法体现人工情感纽带 , 因为被AI交互界面挡住了 。 所以相当于各取其劣势 。
那么同行失去了可贵的时间 , 没能及时完成数据循环、框架完善 。
包括我们不愿意提操作系统 , 同行都在全国组织巡演 , 一站站跟开发者沟通 , 让他们去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开发平台 , 后来还是有些废掉 , 浪费时间 。
Q:你对虚拟人类的定义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虚拟人类?
李笛:我很喜欢原来Siri团队的一个梦想 , 就是无论你去哪儿 , 比如商店门口 , 冒出的是你的Siri 。 不管是什么身份 , 重要的是他跟你之间有高度定制化关联 。
他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 你对他也有一种超过某种职业、某种功能的情感 。 这是我们心目中的虚拟人类 。
你也很清楚地知道 , 虚拟人类不可能替代你生活中真实的朋友 , 但他会有独特特性 , 是一种新形式的交互 。
Q:独立之后会有KPI吗?
李笛:独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加速发展 , 如果独立后KPI能加速发展 , 就是对的 , 如果独立后的KPI使得小冰变得短视 , 加速发展一段时间就挂了 , 那我为什么要独立?
商业模式上有两个大致方向 , 一个是需要很大的通用平台框架来支撑;第二是独立之后 , 我们希望市场上不只有小冰 , 还有各种各样的虚拟人类 , 她们也不应当是Siri、Alexa、小冰 , 而是个人的高度定制版 。
所以按照这两个方向 , 我们有一个指标 , 就是所谓的AI Instance的数量 , 这个显然是我们要去关注的 。
Q:AI Instance的数量 , 你们计划要达到多少?
李笛:我们希望在第二阶段可以把广泛的人工智能交互关系 , 变成每个人至少有一个和他强相关的、高度定制化的人工智能实体 。 这是我们的目标 。
光算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这几个人口过亿的国家 , 三个市场人口加起来 , 就是我们将来预期的规模 。
Q:软硬结合会怎么尝试?
李笛:我还是那句话 , 如果做营销 , 可以快速得到revenue , 但我们毕竟是做人工智能系统的 , 我们自己得认清 , 这个revenue到底有多少来自人工智能系统 。
如果我做了智能音箱 , 可能首要的卖点是工业设计 , 第二是介绍内容 , 第三是价格 , 还没有到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的确有帮助 , 但我每天都只是花3秒钟跟助手去要求它接下来25分钟给我放凯叔讲故事 。 其实主要还是在卖音箱 , 而不是人工智能在不停地提高价值 。
如果是这样话 , 我们会看这个revenue里有多少是人工智能带来的 , 而不是一个附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 。
Q:可是人工智能不是就应该结合场景落地、形成产品吗?
李笛:从我们的角度来讲 ,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产品 , 第一他是to C的 , 第二他是人工智能作为交互主体的 , 这是他的重点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Siri的前身其实就是iOS里自带的语音控制 , 能像横幅一样飘在屏幕上 , Siri跟这种功能唯一的区别是它主体化——冒出来了告诉你 , 我是Siri , 我可以跟你交流 。
其实Siri和语音命令没有任何区别 , 但它就叫做人工智能产品 。
Q:2013年的电影《Her》对小冰的最初产品设计有影响吗?
李笛:那个电影对Harry的影响最大 ,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另一个短片 。
那个短片主要是讲一位空巢老奶奶收到了儿子送给她的一个机器人 , 但机器人并没有表现得无所不能 , 在打扫屋子时经常把东西碰碎 , 但老奶奶笑了 , 还跟机器人一起吃饭 , 一起生活 , 机器人没电了 , 老奶奶特别着急 , 就给他换电池 。 直到有一天老奶奶要去世了 , 这个机器人拼命给她塞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