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付巧妹:从小镇女孩到古遗传学家( 五 )
本科时代编程和数学知识的积累 , 恰好助她打开了局面 , 踏上DNA研究信息大爆炸的列车 , 疾速奔驰是时代对参与者的慷慨赠予 。
于是 , 抵德短短4个月 , 付巧妹便因“吸收能力强 , 而且不仅是被动接收 , 还能自主互动” , 迅速得到导师认可 , 被批准正式开始攻读博士 。
在接受《 Nature 》杂志采访时 , 导师斯万特·帕博称她为 “最棒的学生之一” 。 2012年 , 当研究所拿到那块4.5万年前的腿骨化石 , 尚未确定如何研究时 , 一向对早期现代人感兴趣的付巧妹主动提出研究问题 , 做估算 , 列计划 , 给出解决方法 。 也因此 , 付巧妹成为了该项目的负责人 , 在她之前 , 几乎没有学生给重要项目 “挑大梁” 。
当《 Nature 》杂志把付巧妹评选为 “中国十大科学之星” 之一 , 并被评价 “帮助重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 时 ,她已经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研究团队 , 专心运营自己在这里建立的 , 具有亚洲最高水准的古DNA实验室 。
早前几年 , 古DNA领域内的国际研究极不平衡 , 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美国的哈佛医学院等顶尖实验室 , 长期主导着领域研究 。 付巧妹感到一种 “国人的责任感” —— 要书写自己人群的历史 , 寻根亚洲人类的祖先 。
2017年 , 基于中国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基因组 , 付巧妹为东亚人群古DNA研究打开局面 , 揭示了东亚史前人群的多样性及遗传历史的复杂性 , 也突显出对东亚更多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人类样本进行采样研究的迫切需求 。
2020年 , 通过大规模捕获测序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 , 付巧妹逐步揭开了东亚 , 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 。
不同于欧洲人群不断被外来农业人群的迁徙加入而“换血” ,我国南北方人群虽早在9500年前已经分化 , 但基本呈同期演化 , 这意味着 , 中国的南北方人迁徙互动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影响 , 主要是内部人群间的互动交流 。 付巧妹推断 , 这可能与我国是稻作和粟作农业的独立起源中心有关 , 不需外来人群带来农业 , 就能较好地自给自足 。
围绕着染色体、DNA和基因 , 却拥有着远超生物领域的意义 , 古遗传学研究还是剖析社会互动、族群结构与人类文明的一个切面 , “搭起框架 , 可以探讨它与人类社会发展融合的诸多交叉” 。
科研中的未知让付巧妹痴迷 , “人类本来就是一个未知 , 未知创造文明” 。
永远不要固化
一些刻板印象中 , 遥远艰涩的古遗传学学科常被评点为 “不怎么有经济价值 , 和业务等实在的功用没多大关系” 。
但在古遗传学家眼中 , 如果全以经济价值来评判是件 “太可怕” 的事—— “人类社会可能就不存在了 。 ”
虽然人类的迁徙通常是为了趋利避害 , 更好地生存 。 但研究结果已显示 , 至少早期人类很可能是辐射着进入到亚洲 , 并非只有一个“最快、最短、最方便”的单一路径 。 古笛、雕像…… 种种出土的工艺品遗迹也是极好的证明 , 除了活下去 , 古代人类还有精神需要 。
研究数万年前的人类演化 , 专业上的经历带给付巧妹思考思考:“永远不要固化 , 不要基于现有的经验去判断” 。 至于远古人类的更多意义 , 付巧妹觉得——永无定论 。
“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 , (如果)很多事要是能解释出来究竟怎么有用 , 那已经是基于一个框架里‘狭隘’的评判了 。 ”
- 广州日报|依百年产业打造岭南盆景小镇
- 解放日报|小镇一年408个“红头文件” 还有多少精力抓工作?
- 王漫妮■《三十而已》三十岁的王漫妮,没做坏事,为何被批评,小镇老人给出了答案
- 小镇的夕阳|IBM研究出新的SSD技术,可提高数据速率、降低延迟并且延长SSD寿命
- 知足常乐|突破半导体行业发展难题,助力新基建
- 印度_社会|因在疫情期间买不到酒,印度一小镇有10人喝消毒剂解酒瘾死亡
- 小镇的夕阳|拥抱人工智能 长沙天心区“数字课堂”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 小镇的夕阳|浅谈中国预警机(2)引进预警机遭美国阻挠,倒逼中国自主研发
- 中粮·祥云小镇|顺义祥云小镇文创市集开市,创意好物扎堆
- 王佐镇|丰台王佐打造“一村一品”旅游花园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