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付巧妹:从小镇女孩到古遗传学家( 三 )


高中生活在紧张高强度的复习中结束 , 付巧妹考取了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 这并非一门“纯粹”的考古专业 , 以化学为主 , 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都在修读范围内 。 虽然毕业论文做了化学有机材料改性分析 , 但付巧妹念念不忘 “生物” 研究 , 面对本校递来的保研机会 , 她再次拒绝了 。
只要出现 , 必然能被发现
“何必 , 何苦?” 亲戚、老师劝她 。 但选择权依然在她 。
如何选择?付巧妹问自己四个问题:自己到底要什么?现有的 , 愿不愿意做?如果有另一种 , 哪怕还不知道具体会是什么的 , 愿不愿意尝试?如果尝试失败了 , 能不能承受?
“如果都是肯定的 , 那就往前冲 。 ”虽然总是拒绝通常意义上更稳妥的道路 , 选择另一种有点“冒险”的小径 , 但付巧妹不愿过多强调“选择” 。 在她看来 , 只讲选择太轻飘飘了 。 “承担” 比 “选择” 重要 , 思考 “究竟适不适合 , 能不能冲” 比一昧歌颂 “冲一冲的勇气” 更有价值 。 高考前 , 付巧妹甚至想过 “考不好 , 大不了回家种地” 。
重新加入一百多万人的考研大军 , 她成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 从事骨骼研究 , 通过骨骼的化学元素来了解早期人群的食谱 。 “摸索 , 如果觉得不适合 , 那就换 , 最后总会走到一条你觉得有趣、有意义的路上 。 ”
不过即使“幸运地”摸索到了 , “那也不是运气” , 付巧妹强调 。 要迅速、精确地解决问题 。 不躲避、不找理由、也不选择性忽略 , 直击根源 , 而最重要的是:“要面对自己觉得难以面对的事情” 。 事实上 , 比起技巧 , 付巧妹觉得 , 坦诚面对自己更需要勇气 。
高中语文作文不好 , 付巧妹每两星期练一篇;大学之初的一次演讲 , 上了台 , 脑子一片空白 , 预期的内容 , 付巧妹只讲了三分之一 。 但随后的一次演讲里 , 风度自信 , 内容生动 , 她的进步让辅导员惊讶 。 到了德国求学时 , 一些需要摸索的 , 某些节点有些难度的实验只有她能做成 , 付巧妹因此被实验室同事称为 “Magic Fu” 。
但 “Magic Fu” 自称 , 不是个细心的人 。 只是因为“知道自己粗心 , 才更谨慎” , 她很少提及实验所面临的重重压力 。
化石的形成是件困难的事 。 生物必须死在“恰当”的地方 , 历经无数次地球演变而不被剧烈损坏 , 还要在亿万年后再次被“有缘人”发现 。 据统计 , 大概每10亿根骨头 , 只有1根能变成化石 。 推测史前故事 , 支离破碎的古代人类遗骸是仅有不多的线索 。 数万年前人的一小撮骨粉 , 藏着人类迁徙、人群演化与人类文明的无穷秘密 。 2010年 , 付巧妹参与的国际团队就根据一个古人类的一个小手指的少量骨粉 , 发现了未知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对大洋洲及东亚人群的一些遗传影响 。
材料宝贵 , 实验的容错率为0 , “失败再来一遍 , 是不能承受的后果” 。
一次实验到凌晨两点半 , 付巧妹才爬回家 , 躺在床上 , 她脑子里又习惯性地闪回实验进程 , 复盘步骤推到关键之处 , 稍有凝涩 , 她一个激灵弹起来 , “刚才是怎么做的?会不会对结果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再次确定无误 , 付巧妹才安然睡下 。
科研需要足够的严谨 。 更何况 , 她的研究往往因刷新了科学界对古人群的认知 , 而被同行们放到聚光灯下详查每个细节 。
【知足常乐|付巧妹:从小镇女孩到古遗传学家】2015年 , 《 Nature 》刊登了一篇以付巧妹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一名拥有近代尼安德特人祖先的罗马尼亚早期现代人》 , 此文更新了以往学界认为的——尼安德特人在5万年前和现代人有基因交流的观点 , 将发现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时间向回拉了近1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