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社交金句,小心把娃坑惨!

宝宝和同伴在一起玩耍的快乐 , 是家长的陪伴代替不了的 。
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 , 不仅能让他们得到快乐、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动手能力 , 更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
所以 , 大部分家长都鼓励孩子多多和同伴们交往 , 当看到孩子们游戏的小圈子时 , 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去问问小朋友们 ,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这句话貌似是“社交金句” , 但实际操作起来 , 效果其实没那么好 。
小康君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
小区里几个四五岁的孩子在玩过家家 , 欢快的笑声不时响起 , 旁边一个稍小一点的宝宝想加入他们 , 但是不敢去 , 哭着对奶奶说:我想和他们一起玩!
奶奶说:那你自己去问问他们 , 可不可以一起玩!
宝宝扭扭捏捏地不敢去 , 无奈下 , 奶奶亲自出马带宝宝过去 , 问小朋友们:让弟弟和你们一起玩好不好?
孩子们头都不抬地说:不行不行!
这下宝宝哭得更大声了……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社交金句,小心把娃坑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爱儿康原创)
为什么被问到“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的时候 , 许多孩子会选择拒绝呢?
1
为什么孩子会排斥同伴直接加入?
如果只是一个孩子在玩耍 , 直接表达想要加入的想法 , 可能会得到允许 , 但如果想加入已成圈子的游戏小群体 , 这句话可能就没那么有用了 , 原因有三:
第一 , 小伙伴们不想被打断游戏 。
第二 , 从人员、规则、进程来说 , 游戏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系统” 。
在这个“系统”中 ,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 , 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 , 相互之间联结紧密、和谐有序 , 所以排斥外来因素的干预 。
第三 ,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半被拒绝的可能 , 对于小朋友来说 , 可能不假思索就回答“不可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畅销书《妈妈 , 他们欺负我》中说到过这个问题:当你问“我能一起玩吗”而被拒绝的时候 , 其实拒绝的孩子并不是恶意 , 而是缺乏社交技巧 。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社交金句,小心把娃坑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爱儿康原创)
因为孩子的社交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 大人在社交时 , 会先从聊天开始 , 如介绍自己的名字、职业、爱好等等 , 通过礼貌的语言和亲切的谈吐与对方逐渐建立联系 。
而孩子的社交不是从“我”开始 , 是从游戏本身开始的 , 他们的社交也是围绕着游戏来进行的 , 并不带有过多的礼貌、客套与展示自我的成分 。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社交金句,小心把娃坑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爱儿康原创)
懂得了这个道理 , 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用合适的方法来加入游戏~
2
让孩子轻松加入游戏圈 ,
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如果孩子想加入游戏被拒绝 , 会产生挫败感 , 觉得自己被孤立 , 甚至不敢再去找小朋友玩 , 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 所以 , 家长们还需要帮孩子想几个融入群体的方法 。
不妨试试这样做:
先观察
先让孩子在旁边观察小朋友们的游戏 , 不急着加入 , 弄清楚游戏规则、方法 , 熟知过程之后 , 可以让孩子更加容易参与进去 。
例如小朋友们正在玩过家家游戏 , 可以让孩子观察看看 , 谁是爸爸 , 谁是妈妈 , 他们处在怎样的活动场景中 , 遇到了什么困难 , 游戏发展态势等等 。
给予积极评价
有的孩子“自主性”很强 , 在别人游戏时总喜欢指手画脚;也有孩子为了参与游戏 , 故意搞破坏 。
这两种做法都是孩子融入群体的“大忌” 。
举个栗子 , 一群小伙伴在玩橡皮泥 , 一个小女孩想加入她们 , 就来提意见:你捏的是什么呀?太丑了!并私自拿起别人的橡皮泥想要来教别人怎么捏 。 这样的表现 , 肯定是不会被别人欢迎的 。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伙伴表示赞赏 , 这样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 而且表达了态度的诚恳 。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社交金句,小心把娃坑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爱儿康原创)
提供帮助、创新思路
别人兴致盎然的游戏看似插不进去 , 但如果能在必要时为伙伴们提供帮助 , 或者表达有用的想法 , 依然可以受到欢迎 。
康康有一次带两个孩子去浅水沙滩玩 , 他们堆了一个很漂亮的沙堡 , 然后想把河里的水引过来做一条“护城河” , 奈何沙堡所在的位置地势偏高 , 俩孩子就奋力用铲子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