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宋玉奉诏作《大、小言赋》,获封“云梦之田”〔144〕

一、典故及其出处
【爱历史】宋玉奉诏作《大、小言赋》,获封“云梦之田”〔144〕】典故:云梦之田 , 或宋玉田 。
语义:云梦之田 , 或称宋玉田 , 是宋玉16岁时 , 参加楚襄王主持的御前笔会 , 他临场执笔 , 创作《大言赋》、《小言赋》 , 皆荣获第一 , 奖“上座”、赐封地“云梦之田”;他50岁丢官后 , 在封地27年 , 写作述怀;去世后 , 也安葬于斯 , 史称“宋玉城”;两千多年来 , 一方“宋玉田” , 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瞻仰 , 风雅之士追风 , 他们争相吟咏 , 纪念这位文采风流的一代才人 , 积累了大量的文史资料 , 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地 。
【爱历史】宋玉奉诏作《大、小言赋》,获封“云梦之田”〔144〕
文章图片
年轻宋玉像
当代伟大诗人、书法家毛泽东 , 曾经两次手书《大言赋》:“方地为车 , 圆天为盖 , 长剑耿介 , 倚天之外 。 ”笔力雄浑 , 笔调潇洒 , 对其文的赞赏之情 , 溢于笔端 。
出处:1、战国·楚·宋玉《大言赋》、《小言赋》;2、南宋·章樵《古文苑》;3、明·刘基《郁离子·云梦田》 。
【爱历史】宋玉奉诏作《大、小言赋》,获封“云梦之田”〔144〕
文章图片
毛主席两次手书《大言赋》字幅
二、宋玉初登仕途 , 奉诏赴笔会
楚襄王18年〔前282年〕春 , 宋玉16岁 , 文才出众 , 风度翩翩 , 经由大夫景差举荐 , 襄王任为文学侍从 。
襄王爱好文学 , 爱读楚辞 , 有时灵感来了 , 也会信笔挥毫 , 写写小文章 。 他知宋玉虽小 , 可名列文坛三杰 , 便决定组织御前笔会 , 命题写作 , 考察他们的水平 , 以促进文学发展 。
当时中原文化界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单是讲到形容词“大与小” , 诸子便从这对形容词的基本含义、“其大无比与微乎其微”出发 , 组成“的字结构” , 或活用为名词 , 所指是相当宽泛的 , 几乎万事万物 , 甚至从具体到抽象 , 都可用“大、小”指称 , 而敷陈为文 。
襄王精于此道 , 独出心裁 , 总结出这种“大小”笔意 , 主要是运用夸张法 , “吹牛皮” , 细说起来 , 又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尽量往大处说 , 他称“大言” , 也就是‘说大话’;另一种是尽量往小处说 , 他称“小言” , 即“说小话” 。
为了运用这种修辞方法 , 来表达某种意念 , 襄王决定此次御前笔会 , 分前后两场进行 , 临场命题 , 现场赋文 , 当场定评 , 第一有奖 。
三、“说大言” , 宋玉险胜 , 获“上座”
第一场“说大言” , 作《大言赋》 , 参赛者四人 , 襄王本人 , 以及宋玉、景差和唐勒 , 即当时的“文坛三杰” 。
【爱历史】宋玉奉诏作《大、小言赋》,获封“云梦之田”〔144〕
文章图片
兰台三杰
过了片刻 , 襄王开了头 , 他先读手稿:“我手持太阿宝剑 , 纵横一世 , 杀尽天下无道人 , 尸积如山 , 血流成河 , 道路堵塞 , 战车再也无法通过 。 ”
接着 , 唐勒读稿:“壮士一怒 , 斩断缚天索 , 扭转北斗 , 夷平泰山 , 重整天与地 , 再造朗朗乾坤 。 ”
景差又上 , 接着读卷;“斗士勇猛刚毅 , 先圣皋陶也为之惊叹 。 他睡觉时 , 鼾声如雷鸣;大笑时 , 震毁城门楼 。 牙齿 , 如云层般厚实 , 像锯子般锋利;舌头 , 长达万里;吐口唾沫 , 都会把人淹死 。 ”
宋玉最后读文稿:“以方地为战车 , 以圆天为车盖 , 长长的宝剑斜靠在天外 。 ”襄王惊讶 , 他竟然连用“地方天圆”、“倚天剑”俩典故 , 笔力雄健 , 描述如斯 , 这气魄也太大了 , 只是内容空泛 , 应有事迹 , 于是 , 他催促道 , “还有呢?”宋玉向襄王点头示意 , 接着念稿:“一统了四周的少数民族 , 喝干了江河湖海的水 , 踏遍泱泱九州 , 也无法找到安身之地 , 身躯太过壮大了 , 把天地间都塞得满满的 。 我足踏大地 , 头顶苍穹 , 太狭窄了 , 逼得我不能抬头 。 我真担心身体再长啊!”
这场“大言”赛 , 襄王塑造了一个杀人无数的战胜者形象 。 唐勒则塑造了一个扭转乾坤的壮士 。 这两个大英雄 , 都改了天换了地 , 业绩宏伟 , 可是给读者的感受 , 却恐怖可怕 。 而景差塑造的形象 , 音容笑貌活灵活现 , 是一位惊世骇俗的巨人 , 比较而言 , 给人的印象不是恐怖 , 而是无与伦比的巨大 , 比起可怕 , 无可怀疑 , 更胜一筹 , 堪为上等 。
可是 , 他与宋玉相比 , 还是让后者胜出 。 他俩都塑造了巨人 , 其大无比 , 但是 , 宋玉的巨人却“愁不可长” , 突破了景差的巨人极限 , 在主观意念上 , 他还要向着更巨大扩展 , 成了不断生长、无限扩展 , 而不可测知的极度庞大的巨人 。 而赋文的思想内容也有积极意义 , 其中囊括四海之意 , 并吞八荒之心 , 具有遏制衰落 , 振兴楚国 , 包举天下的寓意 , 特别令襄王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