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通过《梦华录》我们一起来聊聊宋代社会生活( 三 )


往后来看 , 在关于清朝背景的作品中 , 我们曾看到过一系列的辫子剧 。 国人也一度认为身穿旗装 , 男人留辫就是我们的过去 , 但其实不然 。 在经历清朝两百余年后 , 到了鲁迅所提的辫子风波中 , 那时的国人会觉得辫子不能剃 , 这已然成为“我们”的标志 。 但总体而言 , 清朝的审美其实要弱得多 。 在如今这些宋背景影视剧中 , 哪怕它们的呈现不一定都准确 , 但它们至少将国人的目光引向了中国历史上真真切切存在过 , 却被长期忽略的宋 。 这个宋是更加理性温和的、也是更加关照个人的 。
【爱历史】通过《梦华录》我们一起来聊聊宋代社会生活
文章图片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 赵冬梅著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1年4月 。
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以下简称《人间烟火》)中 , 你谈到了“东京梦华的月亮背面” , 并指出描摹宋代城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本质上是一场甜酣旧梦 , 北宋南渡引发的往日追忆中隐去了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 。 据你观察 , 今人对于宋朝生活的想象是否也有过度美化的倾向?
赵冬梅:首先声明 , 我是一个坚定的不穿越主义者 。 不过 , 从多处历史记载来看 , 宋朝的确呈现出了超出前代的丰盛与美好 , 《东京梦华录》中的宋 , (我们)更是能够听到声音 , 闻到气味 。 其中有一段 , 特别能打动我 。 书中记载 , 在东京开封 , 很多市井人家是不置饮食的 , 临街有很多饼铺 , 规模大的甚至有十几台炉子在同时做各种各样的饼 , 店里的伙计往往天不亮就起身准备 , 做饼的剂子拍到案板上的声音、炉中劈里啪啦的柴火声 , 如在耳畔 。 从中你能够触摸到东京城的日日夜夜 , 一年四季 , 流连于夜城繁华与人间烟火 , 那确实是曾经存在过的真实 。
但正如我在《人间烟火》中所提 , 一个城市怎么可能只有美食与鲜花?在种种美好的背面 , 城市发展中所遭遇的问题东京开封都无法幸免 。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提高 , 坊墙拆除后极大增加了火灾扑救难度 , 宋朝的火灾大多比前代多发且更为惨烈 。 另外 , 宋代城市尚未覆盖相对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 , 生活污水淤积带来的瘟疫等问题也令人感慨 。 如此种种不论是在《东京梦华录》 , 还是在如今的影视剧作品中 , 都很难被展现 , 需要我们走进史料 , 才能看到一个更为完整的“梦华”图景 , 而非耽于幻想 , 忽视背后那些绕不开的真实议题 。
宋代图景塑造了国人生活的样貌
【爱历史】通过《梦华录》我们一起来聊聊宋代社会生活
文章图片
《梦华录》(2022)剧照 。
值得注意的是 , 围绕《梦华录》的讨论中 , 除常见的人物与剧情之外 , “茶百戏”、“斗茶”以及各式果子等也频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然而这些都非宋朝所独有 , 以茶为例 , 饮茶并非兴起于宋朝 , 且茶叶成为茶饮的主流也大抵在明朝 。 那么 , 相比于宋前后 , 宋朝的茶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赵冬梅:在我个人看来 , 就宋代茶文化而言 , 大众对其恐怕不是熟悉感 , 更多是一种陌生感 , 或者说新鲜感 。 如今我们认知中的茶主要是散叶式 , 但唐宋流行的茶的形态更多是“团茶” 。 主要工序是将茶叶进行复杂加工 , 磨制成粉 , 还要辅以香料 , 压制成茶饼 , 这个就叫作“团茶” , 具体饮用时再磨成茶末 , 时人诗云“碾成黄金粉 , 轻嫩如松花” , 而且日文中的抹茶可能也源自这里 。
不过 , 得到茶末后再往下的制备方式 , 唐宋就有所差别 。 唐代主流是陆羽提倡的“煮茶法” , 水烧开后在茶罐中加入茶沫 , 熬制成茶汤 , 再依次分入不同茶碗 。 但宋代不同 , 包括如今影视剧中试图呈现的也是“点茶法” 。 它与抹茶的制作很像 , 是在茶盏中制作 , 茶盏如今之斗笠杯 , 而形制略大 。 (制茶人)先用少许水将茶末濡湿 , 然后一手持手冲壶 , 以高处水柱往下击拂 , 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形制如小刷子)不断搅动 , 茶末与水充分溶和 , 进而形成悬浊的茶汤 。 所以你看 , 喝杯茶并不容易 。
在点茶法之上 , 宋人会在茶汤表面绘制各种花纹 , 即所谓的“茶百戏” 。 这有些像如今我们常见的咖啡拉花 , 但工艺更甚 。 此外 , 宋人还会“斗茶” , 比试的是茶汤上的图案 , 据文字记载 , 有人甚至能够画出亭台楼阁 , 勾连山水诗句 。 其实 , 今天的人之所以能够重新看到宋朝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宋朝有些实际存在过的美好之物和今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是相通的 , 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岁月静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