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通过《梦华录》我们一起来聊聊宋代社会生活( 二 )


【爱历史】通过《梦华录》我们一起来聊聊宋代社会生活
文章图片
《梦华录》(2022)剧照 。
事实上 , 宋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 , 从“包青天”、“杨家将”到“岳飞传” , 这些故事都基于宋朝的大背景 , 但相较而言 , 宋朝在其中更多是隐而不彰的背景性存在 。 不过近年来 , 包括《清平乐》《知否》在内的作品则试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的宋朝 。 在这波整体的“宋代热”之下 , 具体光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赵冬梅:就具体呈现而言 , 前后确实有所不同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宋朝一直在国人的民间记忆中十分活跃 , 因而由此衍生出了不少作品 。 但传统通俗文艺作品中的宋是一个相对而言被架空的宋 , 它们的创作源头其实是从元开始 。
我们知道元代一直以戏曲著称 , 这与当时元朝统治有很大关系 。 尽管元代依然保留了科举制 , 但大批读书人很难借此实现阶层跃升 , 于是很多读书人就“歪楼”了 , 他们逐渐远离最初的教养路径 , 转向了戏曲创作 , 这促成了元曲的繁荣 。 但总体而言 , 元曲更多是在借宋言当下事 , 扩大到元明清人说宋事 , 大多时候也都是躲在宋朝的幌子下说着各自时代的故事 , 因此他们不需要尊重宋的史实 。 以包公案为例 , 包拯被描述为神断 , 但事实上 , 这与历史上的包拯相去甚远 。 他的确是改革了开封府的诉讼程序 , 当事人可以直接将诉状递到知府大人面前来 , 但神断哪有那么容易 。 其中反映的更多是元明清人的纯粹想象 , 因而编剧在改编时也就不太追求其中的知识之真 。
在这一点上 , 新一代的编剧呈现出的是一种全新面貌 。 不论是此前的《清平乐》还是近来的《梦华录》 , 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个不同于早先作品中的宋 。 以《梦华录》为例 , 它其实也依托于元曲 , 由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而来 , 严格意义上 , 它属于古偶剧 。 可即便是在古偶剧中 , 男主的工作单位皇城司——这样一个生僻的机构都被编剧找出来了 , 这是对的 , 尽管皇城司的长官不是皇城使 , 而叫作勾当皇城司 。 包括其中还提到了登闻鼓院 , 这同样是很生僻的 , 而这些能够被编剧勾陈出来 , 作为一个古偶剧而言 , 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
当然 , 作为正剧的《清平乐》就走得更远一些 。 一方面 , 《清平乐》中朝堂戏就文字水平来说 , 它甚至比老版《三国演义》还要难一些 , 属于古典白话 , 是需要一些知识储备才能懂的 。 另外 , 《清平乐》中朝堂戏的呈现也堪称“伟大” 。 传统戏曲中 , 不仅皇帝本人通常很难作为主角 , 而且皇帝之下的忠奸也严格对立 , 高度脸谱化 。 但在《清平乐》中 , 我们终于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的君王 , 以及一个更为复杂的朝堂 , 不再是终日勾心斗角 , 又或讨论后宫家事 , 而是作为一个国家政务机构的面貌出现 , 这才是朝堂本来的状态 。
【爱历史】通过《梦华录》我们一起来聊聊宋代社会生活
文章图片
《清平乐》(2020)剧照 。
话说回来 , 这些新一代的编剧为什么能够在观念上有所提升或者说知识上有了进步?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他们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创作者 , 与传统的说书人有很大不同 。 而现代教育给予的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 , 以及如何去判断 。 包括今天的观众水平其实也有所提高 , 大家不至于将影视剧与历史混淆 , 更愿意以作品为契机去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历史 。
之前你提到了在如今的影视剧中 , 宋的最大特点是“美” 。 那么 , 宋的这种“美”与影视剧中的其他朝代相比 , 有哪些特别之处?
赵冬梅:据我粗浅的观察 , 影视剧的创作中一直渗透着两种美学追求 , 其一是追求“像” , 而另一种则有相对独特的美学表达 , 即并不刻意追求“像” 。 在追求“像”的作品中 , 我们或许可以回顾一下1990年那版的《唐明皇》 , 其中林芳兵饰演杨贵妃 , 而差不多同一时段 , 周洁也在电影作品中刻画了杨贵妃 , 她们两个都是一等一的美人 , 但为了“像” , 两人都大大增肥 。 这两部作品都是追求“像”的极致表达 。
对比而言 , 我们在《唐明皇》中看到的唐 , 它是烈火烹油的 , 是花团锦簇的 , 是富贵的、张扬的、亦是热烈的;但宋不同 , 它沉静、文雅 , 带着些人间烟火气走来 , 更加追求色彩上的和谐 。 如果影视剧作品在这方面仍不够生动的话 , 我们可以回想年初那部现象级作品《只此青绿》 , 它是从宋画中流动出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