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不产小麦的“面包之乡”:两个江西退伍军人如何带出200亿大生意( 三 )


三十多年来 , 资溪面包大军在外面开疆拓土 , 成了一个个“流动银行” , 但是本地经济却一直发展不起来 。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 这些年当地政府一直在谋划 , 希望把一头在外的面包产业搬回资溪 , 以此打通产业上下游供应链 , 带动资溪本地的经济增长 。
2019年 , 鲍才胜投资2亿元的工厂在资溪开工 , 这个项目建成后 , 每年能加工各种食品2.6万吨 , 年产值可达5亿元 , 也能为当地贡献1500万的税收 , 并且解决几百人的就业 。
鲍师傅这些企业回来 , 还只是资溪面包产业本地实体化其中的一步 , 资溪县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写道:
通过5-8年的努力 , “资溪面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 力争有一家面包上市公司 , 着力打造年产值100亿元的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
在这个实施意见中 , 总投资30亿元的面包食品产业城项目 , 集面包食品加工、烘焙技术培训、面包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园区、集中采购贸易等为一体 , 涵盖“资溪面包”品牌的全产业链 。
资溪县的打算 , 是让这里成为中国烘焙行业一个“航母”级的面包产业集群 。
二是“资溪面包”想成为下一个“沙县小吃” 。
与吸引面包企业回乡相辅相成的 , 是如何统一资溪面包的品牌 , 并且扩大知名度 。
在这之前 , 已经有了“沙县小吃”做榜样 , 资溪县也希望借鉴沙县小吃的经验 , 把资溪面包打造成一个统一的品牌 。
升级改造后的资溪面包统一形象
2018年 , 资溪面包注册了商标 , 成为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 。 以直营、联盟为主的品牌形式运作 , 统一了品牌标识、CI设计、技术标准、包装和管理程序 。
2019年 , 资溪拿出500万 , 对经过更新改造、通过鉴定验收合格后挂着“资溪面包”品牌的门店 , 每家一次性补贴了1万元 。
2020年 , 在疫情之下 , 资溪面包新增了1000多家门店 。 这些改造后的经营门店 , 和它们背后已经在资溪建成投产的肉松厂、馅料厂一起 , 逐渐撑起了“大产业链+门店”的模式 。
三是面对新风口 , 资溪面包能否起飞?
2021年 , 烘焙行业成了风投热捧的新风口 。 鲍师傅估值过100亿、虎头局半年两轮融资估值20亿、墨茉点心局成立一年就估值10亿……还有一大批新兴的面包品牌加入赛道 。
这个背后的逻辑 , 既有中国面包糕点行业的持续增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 而更重要的 , 还是品牌结构 。
我国面包行业的收入和增速
2019年我国糕点面包行业零售额达到2317.13亿元 , 同比增长10.93% , 预计2024年有望突破3800亿元 。
面对市场容量和增速的不断扩大 , 资溪面包想把品牌做大的思路似乎是再正常不过 。
但是另一个现实是 , 直到2020年 , 国内目前两大面包行业龙头桃李面包和达利的市场份额仅不到8% , 绝大部分面包消费仍掌握在中小型的企业手中 。
有数据显示 , 中国烘焙市场年销售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品牌 , 市场占有率不足10% , 而剩下90%的市场 , 被年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品牌占据 。
传统老店不断倒闭 , 新型现烤烘焙小连锁门店、融合中式元素的创新烘焙产品 , 更受消费者青睐 。
在这里 , 究竟是该走大而全的发展之路 , 还是做小而美 , 似乎又成了一个相悖的选择 。
面包甜点相关数据 来源:《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
“面包之乡”走出来的鲍师傅 , 靠着自家研发的爆款产品成了最早一批崛起的中式糕点品牌 。
鲍才胜对此深有体会:
烘焙行业有一个怪理论 , 5年洗一次牌 , 一成不变的 , 就会被洗出去 。 其中 , 就有产品力、口感、装修的转变 。
如何应对行业变化 , 抓住风口起飞 , 这决定“中国面包之乡”资溪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