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食卡|“广府菜”为何能成为粤菜的代表?( 二 )
随着平民文化的兴起 , 江太史摆在桌上款待名流的名菜 , 被以平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改进 , 形成广东老百姓都喜闻乐见的“茶楼文化” 。 “一盅两件” , 以其较低的成本 , 使得广式早茶得以推广 。 很多广府人的成长 , 就是伴随着和长辈一起去茶楼“饮早茶”的过程 。 即使是经济困难的时期 , 这个风雅的习俗也仍然在贫穷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着 。
广州大酒店早茶的点心款色及其开放式厨房
本文插图
茶点
本文插图
“茶楼文化”
奠定了近代广府菜的基础
清末 , 广府文化的中心—广州 , 一度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和工商化 。 大量洋人、周边手工业者、农民、外地商人涌入广州城 , 让广州一时间成为了人流物流聚集的南方绝对中心 , 社会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
当年一口通商的广州
来自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 , 相当国际化
(图片@图虫·创意)▼
本文插图
收入低微的脚夫和工人很难在广州拥有自己的住宅 , 日常工作又极为辛苦 , 在气候湿热的广东经常流失大量水分 , 同时他们还需要进行同业者的社交 , 以找到最近的工作机会 。 广州最早 , 也是最简单的茶楼 , 就是为了服务这些劳动人民而诞生的 。
那时候的茶楼甚至都算不上楼 , 只是一个个沿街的小铺子 。 《清稗类钞》是这样描述这些茶铺的:“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 , 不设座 , 过客立而饮之 。 ”这真的是非常简陋的茶铺了 , 但确实能起到为行人解渴 , 并起到提供简单社交场所的功能 。
虽然店面很简单 , 店老板们在泡茶时可不敢偷工减料 , 因为即使是这些来打工的广东体力劳动者 , 也都是品茶能手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 茶水没有两把刷子的店铺很快就会被淘汰 。
所以在这些简单的茶肆中 , 供应着各种不同的茶水 , “最多为王大吉凉茶 , 次之曰正气茅根水 , 曰罗浮山云雾茶 , 曰八宝清润凉茶” , 都是适应广东气候 , 解渴效果很好的茶水 , 大受这些脚夫工匠的欢迎 。
店家们很快发现 , 这些劳工在喝茶的同时 , 也有用餐的需求 。 这是因为广州的码头在城南 , 而穷人一般聚居在城北 , 用餐往返城市南北非常不便 , 工人们都希望能随处找到价廉物美的食物 , 赶快把三餐对付过去好继续返工 。
在码头工作的都是体力劳动者
最主要的还是方便便宜填饱肚子▼
本文插图
广东早茶里标志性的“一盅两件”最早就是为了服务这些人的 。 茶铺在卖茶的同时 , 供应肉包、米饼、米糕等果腹的简单点心 , 茶费二厘 , 被称为“二厘馆” 。
随着这种茶铺悄然走红 , 大商人和外国人也意识到这是不错的社交场所 。 比起传统的酒楼 , 这样的场所更随意放松 , 适合谈一些非正式的口头协议 。 而且香浓的茶水也远比酒更适合广东的气候 , 所以这些有钱人也纷纷前来探秘 。
他们的消费意愿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 , 简陋的茶铺也开始向更高级的形态进化 , 以服务这些大人物 。 作为餐饮名片的广州茶居和茶楼 , 就这样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
光绪年间 , 广州城里出现了一座巍巍高楼 , 引来了不少老百姓围观 。
这座三层的高楼 , 并不是军事瞭望台 , 也不是政府办公场所 , 而是广州最早的大茶楼“三元楼” 。 这座楼为广州的早茶楼设置了一种新的模式: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各个楼层用餐 , 但是越往上去 , 餐饮的价格也就越高 。 当时广州人对三元楼的评价是“有钱上高楼 , 无钱下地痞” 。
- 『蜜蜡』“一石多卖”蜜蜡为何“双标”?这其中是商家作怪还是另有缘由?
- 闫妮■闫妮离婚16年,为何很少提到前夫?看到前夫的职业后:懂了
- @白条也是鱼,但是你知道为何有钓友嫌弃它吗?
- #张艺凡#张艺凡妈妈为何不让她换发型?当看到她的齐刘海照,这反差也太大了
- 「」LOL:为何职业选手吃浆果会留一个?看到大师玩家的答复,豁然开朗
- 炉石传说■炉石传说:质量代表职业橙,现在为何无人问津?主要这三个原因
- 【老干妈】73岁陶华碧回厂坐镇,更换旧配方后,为何消费者依旧不买单?
- [川藏公路]川藏线珍贵的“大白菜”,为何没人敢摘?当地人:摘完就摊上事了
- 『老干妈』老干妈换回原配方!为何顾客还是不买账?看看陶华碧儿子都干了啥
- 『西藏』西藏“无人区”自驾时,为何晚上不能睡在车里?主要有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