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这本书帮助了上万名麻醉医生,是于布为教授根据50多年临床经验撰写的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这本书帮助了上万名麻醉医生,是于布为教授根据50多年临床经验撰写的
本文插图
“以往的麻醉只能缓解短暂的疼痛 , 我所做的这些努力 , 就是希望能运用现代技术战胜手术后的疼痛。 ”
——于布为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这本书帮助了上万名麻醉医生,是于布为教授根据50多年临床经验撰写的
本文插图
谈及“麻醉” , 不少人的脑海中 , 便浮现出牙医诊所、手术台等冰凉的场合;
谈及“麻醉医师” , 更有不少人疑惑:只是手术前的一个步骤 , 为何还需要专门的医师?
而这样一群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 , 却是患者们的“生命守护神” , 为每一场手术的成功进行而保驾护航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舵手” , 麻醉一做就是40余年!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这本书帮助了上万名麻醉医生,是于布为教授根据50多年临床经验撰写的
本文插图
1969年, 14岁的于布为一家在“文革 ”中从北京下放至甘肃 。 中学毕业时 , 这名来自城市的“公子哥”也追随时代潮流选择了参军 。
“当时我们中学里6个班 , 有5个班的学生都当兵了 。 ”于布为教授笑道 , “但我不会做农活 , 就被分配在了总后卫生团做卫生员 。 ”由于见多识广、头脑灵活 , 于布为很快被推荐至卫生员培训班学习 。
培训临近结束 , 成绩优异的他便成了各科室主任眼里的“香饽饽” 。
作为一名服从安排的军人 , 1974年 , 于布为最终留在麻醉科 , 并由此踏上了从医之路 。
“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 , 要么不做 , 要么就要做到最好 。 ”1981年, 国家开放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 原本抱着“陪太子读书”态度与战友一同复习迎考的他 , 渐渐在复习中下了狠劲儿 。
“高中、大学都没上过 , 就说要考硕士研究生 , 不少同事其实都等着看笑话呢 。 ”于是 , “做到最好”的信念又冒了出来!
从向政治部干事报名之日算起,仅有的一个月复习时间被于布为“无限延长”:第一套医学院校统编教材足足有28本 , 他便每日只睡2小时 , 一天啃完一本 , 剩下的3天时间分配给英语与政治 , 写满了7本笔记 。
于布为如今回忆起来 , 仿佛仍是那个积极应考的青年人 。 “书肯定看得比较囫囵 , 主要就是抄题目、名词解释和定义 , 比如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 英语参考了托福的真题 , 政治就靠猜重点了 。 ”
上天总是眷顾聪明而勤奋的人 , 最终 , 于布为以麻醉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 , 从此深入扎根于麻醉领域 。
日本留学改变人生努力方向
度过初入大学校园的适应期后 , 于布为再次拿出了考研时的劲头 。
从20世纪30年代起的所有麻醉学领域期刊 , 几乎都被他借来阅读摘抄 , 其余有关文史哲、动植物、天文地理的书也都是他的涉猎对象 , 一年阅读量不下300本 。
“虽然当时也能算是个中级知识分子了 , 但肚里空空 , 总觉得没底气 , 到了暑假天热的时候 , 我就早上带两个馒头和一个泡脚降温的水桶去图书馆 , 一坐就是一整天 。 ”
1987年 , 于布为又在母亲的建议下考了博士 , 师从“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
“行政职务早晚都可以做 , 但年纪大了 , 读书就难了 。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更多知识 , 于布为申请出国研修 , 获得了前往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 。
一年的时间里 , 他参加了8次麻醉学术会议 , 结识了日本国内几乎所有该领域的教授 , 并广泛涉足心脏、新生儿、肾移植与老龄化等领域;
余下的时间 , 他便把精力用于观察日本社会 , 并产生了诸多思考 。 “有一段时间经常会坐车去神户 , 参观的神户人工岛、神户医院 , 还有许多诸如单轨列车等的新鲜事物都令人叹为观止 , 一个疑惑就盘旋在我的心头:这些原理我们中国人都懂 , 为什么就造不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