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视界网 恶性肿瘤患者基因变异检测结果的报告与解释要点


作者:张玉娟 崔巍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
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已经进入“量体裁衣”精准时代 。 通过基因靶点检测 , 针对个体可进行个性化肿瘤用药的选择、调整甚至防治管理 。 目前 , 医疗机构和实验室检测机构采用PCR技术、测序技术等开展了EGFR药物靶点、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及BRCA突变位点等检测项目 , 用于评估靶向药物的敏感和耐药性、化疗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以及预测乳腺癌等肿瘤发生风险的评估 。 被检测到的基因变异结果报告给临床后 , 如何能让医生和患者读懂变异的基因是否具有致病性 , 是否具有诊断、预测和预后判断等临床价值 , 报告单才具有真正的临床指导意义 。
【检验视界网 恶性肿瘤患者基因变异检测结果的报告与解释要点】肿瘤基因检测结果的报告与解释是整个检测过程的集中体现 。 一份好的肿瘤基因检验报告单应具有易读、易理解、可指导等特点 , 但不能是单单的数字结果或定性结果 。 国内专家于2016年即形成了《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1] , 近来 , 国外专家也发表了易于开展推广的报告模式[2] 。 肿瘤基因检测报告除包含常规化验单基本要素内容外 , 还应包含个性化、针对性的建议要素 。 一份合格的肿瘤基因检测报告至少含有四个部分 , 即报告的基本信息、检测项目和检测结果、结果解释内容、备注或附件参考文献 。 本文将就肿瘤基因检测报告的要点做具体分析 , 报告的基本信息不在此赘述 。
检验视界网 恶性肿瘤患者基因变异检测结果的报告与解释要点
本文插图
一、肿瘤基因检测项目和检测结果
基因检测项目的选择决定了整张报告单的主体内容 , 检测项目因检测目的不同而不同 。 肿瘤基因检测结果和结论须放在报告最醒目位置 , 以便临床医师方便看到 。
广义上讲所有肿瘤患者均可接受基因检测 , 而狭义上多根据指南推荐 ,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分期做不同的基因检测 , 如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3]明确指出:所有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都应检测RAS(KRAS 和NRAS)基因突变状态 , 所有具有RAS基因突变的患者均不应接受EGFR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靶向治疗 。 国家卫健委也颁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4] , 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在病理组织学确诊或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 对于有明确靶点的药物 , 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 , 如针对转移性的结直肠患者 , 应用西妥昔单抗前必须使用经过验证的方法检测RAS基因状态 , RAS基因野生型是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先决条件 , 而应用贝伐珠单抗、瑞戈非尼、呋喹替尼则不需要检测靶点 。 指南或指导原则为肿瘤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根据指南或指导原则进行基因检测最有助于临床的诊疗 , 也是最易被患者接受和受益的 。
在某一特定基因状态检测的结果报告中应包含项目名称、检测的基因座位、突变位点和检测结果 , 同时为准确客观地描述所检验的结果 , 避免歧义 , 需明确描述本次实验所检验的基因位点或变异位点 , 并在报告解释中进行详细说明 。 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为:“未检出”/“未检测到突变”或“检测到突变” 。 例如 , 项目名称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 , 结果显示 , 19外显子19-del为“未检测到突变” ,20外显子T790M为“检测到突变” , 21外显子L858R为“未检测到突变” 。
值得注意的是 , 通过测序方法可能检测到更多的突变 , 如TP53、Rb1等 , 研究发现这些基因也是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 , 但是迄今尚未发现针对该基因的靶向药物 。 因此 , 必须熟知虽然检测技术能帮助找到某些基因变异 , 但不是所有的基因变异都有对应的靶向药物 , 即找到基因变异 , 并不是意味着一定会有对应的靶向药物 。 一般而言 , 首先要检测出基因变异 , 再判断这个基因变异是否明确影响了蛋白的功能 , 靶向药物是否能起到一定作用 , 进而判断本患者所患疾病是不是适合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