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观者的七分脸仕女上穿红边对襟绿襦,肩搭黄地绿花披帛,下着粉地花裙,腰系红绦带,双手持髹漆红盏托,上置带盖青瓷茶盏(图28)。从画面构图关系推测,这副茶盏托应是让鉴赏家鉴定的古代藏品,非实用器。红漆盏托光素无纹,符合宋代特征。实物见1972年江苏省宜兴县和桥镇南宋墓出土的漆盏托(图29),高6.5厘米、口径6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器表髹酱红色漆,盏盘口沿及盏内壁髹黑漆,色泽柔和。
文章插图
图28 奉茶仕女
文章插图
图29 南宋 漆盏托 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是中国饮茶史上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据元人王桢《农书》记载:“凡茗煎者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此。然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凡点汤多茶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极匀,又添注入廻环击沸,视其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度。其茶既甘而滑。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24可见元时南方饮茶多采用散茶茗饮,曾盛行于唐宋、口感“甘而滑”的“末茶”,此时却仅见北方,南方少有人识。明初太祖朱元璋为减轻民众负担,且他是南方安徽凤阳人,习惯饮散茶,遂罢造贡饼,使茗饮法独步天下。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国初,四方供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宋时又有宫中绣茶之制,尤为水厄中第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人先得我心也。陆鸿渐有灵必頫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25沈德符认为,由朱元璋推广的散茶茗饮法不失真味,若陆羽和蔡襄这样的茶人地下有灵也会叹服。虽是溢美之词,却也反映出明人对散茶冲泡法的接受程度。
在《竹院品古图》右侧屏风后,绘一煮水的蓬头茶童。他上穿赭色圆领衫,下穿米色长裤,脚穿黑色浅口鞋,左手扶左膝,右手用蒲扇扇身前茶垆中的炭火,火塘里烧得正旺。茶垆上置一敞口白色垫圈,使火焰均匀,其上是烧水的汤瓶。后面石桌上放三个下丞盏托的青瓷斗笠盏,茶垆前是一青瓷盘口直颈瓶。(图30)在中国古代叙事画传统中,常将不同时段的场面画在单幅通景画上,用屏风隔挡,示意时空的划分。宾主相见,“客至,焚香瀹茗”,以茶待客之后,雅集才会开始。仇英采用分镜头式的表现手法,绘出客人将至时,童仆备茶的场景。因发生在雅集开始之前,故用屏风将其与主题场面隔开,布局在画面的最右侧。茗饮法对烧水的火候把握尤为重要,茶童全神贯注地观察茶垆中的炭火情况,不时用蒲扇扑扇。“水,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熖者,始如鱼目为‘一沸’,縁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若薪火方交,水釡才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嫩’;若水逾十沸,汤已失性,谓之‘老’,皆不能发茶香。”26明人对茶垆、汤瓶的品评是:“茶垆,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垆,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亦可用;形如竹筒者,既不漏火,又易点注;瓷瓶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27茶童用素面茶垆,汤瓶可能为金属质地。明人对烧水的燃料也有要求:“汤最恶烟,非炭不可,落叶、竹筱、树梢、松子之类,虽为雅谈,实不可用;又如‘暴炭’、‘膏薪’,浓烟蔽室,更为茶魔。炭以长兴茶山出者,名‘金炭’,大小最适用,以麸火引之,可称‘汤友’。”28
文章插图
图30茶童
为激发茶香,明人总结出不少泡茶手法,在茶具的使用上也十分讲究。“先以滚汤候少温洗茶,去其尘垢,以‘定碗’盛之,俟冷点茶,则香气自发。”29“茶瓶、茶盏不洁,皆损茶味,须先时涤器,净布拭之,以备用。”30洗茶有专门的器具,“茶洗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31茶壶宜用紫砂和锡壶,紫砂壶不夺茶香,无热水味,各式紫砂和锡壶各有优劣。“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其‘提梁’、‘卧瓜’、‘ 双 不可用。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然宜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俱不入品。”32
- 好做|晒武汉3口之家午餐,好吃又好做,花钱不多家人吃得香从不点外卖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黄晓丹|黄晓丹:至今为止,我对世界的理解从未超出童年时读过的那些书
- 剧本|从荷花雪糕、三千佳丽奶茶到剧本杀,文创产品让我们多了去博物馆的理由
- 胃肠道|从“真香”到“真痛”,桐乡一男子一天吃了37个汤圆,进医院了
- 二等人员|焦大也有辉煌岁月,他是从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变成了二等人员?
- 满 堂:一篇散文:从落笔到收笔|周四写作课 | 散文
- 丁元英|丁元英为何从不与人计较,看了3遍《天道》,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 水笋烧五花肉|水笋烧五花肉
- 海报|海报观潮丨从奥运“冬”风,窥见文化“两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