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将时光穿越,看看古人的生活,教你读懂古代茶叶是如何保存的?( 三 )


草木灰 , 具有吸附性 , 可以吸附周围环境的水汽 。
不过 , 草木灰的吸潮 , 具有明显的时效短板 。
需要时时更换 , 才能起到相应的存茶效果 。
由此可见 , 这样的存茶方法 , 要繁琐不少 。
第一步 , 以十斤为单位的量 , 将茶叶放进陶瓶内 。
第二步 , 每年烧大量的稻草灰 , 放入大桶内 。
第三步 , 经过陶瓶包装的茶叶 , 放进桶中 , 四周覆盖草木灰 。
每次取茶时 , 拨草木灰 , 开瓶取茶 。
取茶少许 , 及时恢复原样 。
利用稻草灰防潮 , 这样的做法很科学 。
不过缺陷是 , 太过于繁琐 。
时至今日 , 茶叶的长期保存同样不推荐用干燥剂 。
原因是生石灰、除湿剂等存茶防潮 , 发挥的效果太有限 。
远远不如抽湿机、空调等现代化除湿设备 。
[茶叶]将时光穿越,看看古人的生活,教你读懂古代茶叶是如何保存的?
文章插图
《5》
宋朝覆灭后 , 草原民族夺了江山 。
等到朱重八重新统一版图 , 创立明朝后 。
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 , 看不惯前朝繁琐复杂、耗费人力的饮茶方法
于是下令 , 罢造龙团 , 废饼茶 , 兴散茶 。
让喝茶、制茶更加简约化 。
自此后 , 茶叶的普及率更高 , 大众饮茶的风气渐渐兴起 。
从明代起 , 古法的团茶、饼茶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 。
而喝茶的方式方法 , 同样发生了明显的革新 。
从煮茶、点茶、茶百戏 , 到简单的冲与泡 。
此外 , 伴随着主流茶叶形态的改变 , 藏茶的方法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
明清两代的茶叶保存 , 常见的是茶瓶、茶瓮、以及茶叶罐 。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 , 明朝的士大夫们对茶叶的保存 , 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
“喜温燥而恶冷湿 , 喜清凉而恶蒸郁 , 宜清独而忌香臭” 。
换简单的话理解 , 存茶原则要干燥、阴凉、避异味 。
这几点存茶原则 , 对于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
[茶叶]将时光穿越,看看古人的生活,教你读懂古代茶叶是如何保存的?
文章插图
明朝的中后期 , 散茶冲泡开始盛行 。
蓬松的散茶 , 适宜用茶叶罐保存 。
例如 , 陶瓷罐、锡罐等 。
许次纾《茶疏》写:“收藏宜用瓷翁 , 大容一二十斤 , 四围厚箬 。
陶瓷材质的茶瓮 , 容量大 。
一次性可以容纳一二十斤散茶 。
在往瓷瓮内放茶时 , 四周围上厚厚的干箬叶 , 进一步的阻止水汽入侵 。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石灰存茶 , 与前代的存茶方法相似 。
“小纸包 , 每包四两 , 放石灰坛中 , 过十日则换石灰 , 上用纸盖札住 , 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 。 ”
不过 , 相比于锡罐 , 陶瓷瓮/罐的存茶缺陷也很明显 。 (易碎、不轻便、罐口不好密封 。 )
程用宾《茶录》记载:“盒 , 以锡为之 , 径三寸 , 高四寸 , 以贮茶时用也 。 ”
冯可宾《岕茶笺》:“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 , 更燥更密 。 盖磁坛 , 犹有微透风 , 不如锡者坚固也 。 ”
两个人在字里行间 , 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
锡制茶罐的密封效果更出色 , 用于存茶的效果更好!
[茶叶]将时光穿越,看看古人的生活,教你读懂古代茶叶是如何保存的?
文章插图
《6》
科技 , 改变了生活 。
若是时光能穿越 , 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后 , 难免会有诸多疑惑 。
夏天没空调怎么解暑?
平时不能玩手机该怎么解闷?
……
而从茶叶的保存上 , 茶叶该如何防潮?同样是大问题 。
尽管 , 在看过了古人的存茶方法后 , 不得不感慨 。
现代化、标准化的存茶 , 材料更轻便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