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强直性脊柱炎创新疗法在华获批,带来新一种治疗选择
脊柱就像是人体的“承重墙” , 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 可偏偏有一种疾病让这堵“墙”面临“变形”的危险——它就是强直性脊柱炎(下文简称“强直”) 。
网络上有不少人会把这种病称为“不死的癌症” , 就是因为这种疾病发展到末期后果严重、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残疾 , 且尚无法根治 。 再加上不少患者一开始“骨痛治骨” , 跑去骨科而不是正确的风湿免疫科 , 更容易贻误病情 。
如果正确就诊、科学治疗 , 再加上创新药物的研发和问世 , 面对强直并非无计可施 。
强直并不少见 ,
每1000人中就有3个
强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在风湿免疫科不算一个小病种 。 数据显示 , 我国强直的患病率约为0.3%[1] , 也就是说每1000人中就可能有3个人患病 , 且年轻男性为高发人群 , 可以说是一种“重男轻女”的疾病 。
这个病刚开始并不让人觉得凶险 , 常见症状是腰背(尤其是下腰和屁股处)疼痛、晨起僵硬、或伴有足跟痛 , 疼痛程度和频次随时间推移而加剧 。
可为什么最后可能会让人脊柱僵直、变形甚至残疾呢?问题就出在“骨头”上 。
人体的脊柱是由一节节椎体组成的 。
正常情况下 , 椎体和椎体间由韧带连接 , 这使得我们的背部可以灵活弯曲和伸展 。 韧带和椎体相连的部位称为“附着点” 。
强直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 , 附着点会反复发炎 , 对骨头产生破坏 。 人体会对这些炎症和骨破坏产生一系列的修复过程 , 并生出新骨 。 然而反复的炎症导致大量的病理性新骨形成 。 于是 , 柔韧的韧带渐渐骨化形成骨赘(类似于民间常说的“骨刺”)、骨赘继续发展连在一起形成骨桥 , 骨桥进一步发展 , 最终导致完全的骨融合 。
到这时 , 椎体和椎体间原本柔软的地方都变成了坚硬的骨头 , 这种状态就叫“强直”了 。
本文插图
此外 , 因为是免疫性疾病 , 所以强直除了影响脊柱或其他关节部位 , 还会“偷袭”其他脏器和组织 , 如眼、胃肠道或皮肤等 。 因此 , 早诊断+科学规范治疗 , 对缓解病情、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 。
强直的可怕之处 , 骨结构损伤进展“悄然无息”而又“难以管教”
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一样 , 强直目前尚无法根治 , “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重要目标 , 也是延缓病程进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有效手段 。
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 , 即使炎症得到控制 , “骨结构损伤进展”依然可能继续 , 而“病理性新骨形成”正是这一结果的病理性基础 。
如何在控制炎症的同时阻止骨结构损伤进展 , 为疾病发展按下一个暂缓键?这成为了亟待满足的治疗需求 。 “阻止病理性新骨形成”是关键且有效的一个方向 。
全新治疗靶点白介素-17A , 是炎症级联反应及新骨形成重要“助推器”
白介素-17A(IL-17A)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靶点 , 被发现是推动强直发病和发展的“助推器”:它既参与炎症过程 , 可以促进炎症级联反应;同时 , 它还是参与病理性新骨形成的重要介质 。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 抑制IL-17A可以实现双重获益 。
国际上也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
在一项名为MEASURE 2的研究中 , 患者在连续4周使用IL-17A抑制剂后 , 疼痛、晨僵和疲劳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缓解[2],[3] , 说明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 。
而在阻止骨结构破坏上 , 在持续使用IL-17A抑制剂的患者中 , 97%基线无骨赘(即参与临床试验时没有发现骨赘)和73%基线有骨赘的患者2年内均未出现新生骨赘[4] , 近80%的患者4年内脊柱损伤没有进一步恶化[5] 。
这无疑给医生带来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 。
早在2016年 , 美国就批准了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 瑜伽晨练瑜伽半小时,唤醒沉睡的身体,启动生命机器,开启美好新一天
- 居家1号饭老年人消瘦需要补充蛋白吗?
- 世界强直性脊柱炎日 关注“折叠”人生
- 疾病保健常识晨起运动有可能危及生命!这4点运动须知,高血压患者千万要当心
- 健身猴哥九个动作练出有力的膝关节
- 19岁女孩腹痛几个月不重视,病情恶化差点危及生命
- 清茶茶苦如生命,茶香如爱情,茶淡如清风
- 保健时报使用精油雾化,当心造成家庭污染,引起过敏!
- 铜梁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白血病
- 儿科鲍秀兰别把“产褥感染”不当回事,很容易威胁到生命,有这些症状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