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吗?( 三 )


6、胆囊息肉需要做哪些检查?
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 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超声 , 如腹部B超 。 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超声造影、内镜超声、CT扫描、磁共振(MRI)等特殊检查 。 (1)常规B超检查: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 , 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 。 典型的胆囊息肉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 , 后方无声影 。 超声检查时能够明确病变的大小、数目、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症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则可观察息肉病灶是否有血流 , 有助于判断肿瘤性息肉并区分良、恶性 。 B超检查一般作为胆囊息肉的常规检查手段 , 当发现可疑恶性表现或诊断不明确时 , 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影像学检查 。 (2)超声造影:是一种经静脉注入特殊的超声造影剂 , 动态观察病灶强化特点的超声检查 。 与彩超相比 , 超声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出病灶内的血流信号和微血管循环情况 , 同时还可增强病变周围组织的灰阶信号来判断病变的性质 , 能够更为准确地发现恶性病变 。 (3)内镜超声:即在做胃镜检查时 , 将特殊的超声探头经胃镜置入胃或十二指肠腔内 , 直接近距离对周围病灶进行超声检查 。 由于探头更接近病变部位 , 可以避免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容易受胃肠道气体干扰的缺点 , 使图像更清晰 , 可清楚辨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内部结构、是否有蒂以及与胆囊壁的关系 , 有助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 (4)CT扫描:CT检查是根据不同组织间密度的细微差别来观察病变的 , 结合增强扫描时 , 可以观察不同病灶的血供特点 , 根据病灶的强化特点鉴别肿物的性质 , 同时可以明确胆囊癌的肝内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 因此当怀疑胆囊息肉进展成胆囊癌时 , 增强CT有助于准确鉴别 , 并对肿瘤分期进行判断 。 但CT对胆囊壁的微小隆起样病变诊断意义不大 , 而且由于胆固醇结石或胆固醇性息肉的密度与胆囊基本一样 , 此时CT检查可能完全“看不到”这些病灶 , 因此CT并不做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 仅对于需要判断良、恶性病变时才有必要 。 (5)磁共振(MRI)检查:是胆道良恶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 结合增强扫描 , 可达到与增强CT完全一致的鉴别胆囊癌、判断分期等效果 , 同时又不像CT检查那样对胆固醇性结石或息肉具有“盲区” 。 但MRI对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大 , 因此也只在需要判断病变性质时才有选择地进行 。 (6)PET CT扫描:是一种利用恶性肿瘤具有高代谢活性、可特异性摄取放射性同位素的全身性扫描检查 , 也是判断肿瘤性质的重要检查手段 , 优点是一次性进行全身范围的扫描 , 除了可判断局部病灶的性质 , 还可发现远处器官的转移灶 。 PET CT费用昂贵 , 缺点是分辨率不足 , 对直径较小或无代谢增强的恶性病灶可能无法显示 。
当怀疑胆囊息肉发生恶变时 , 还可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协助判断息肉性质 。 部分胆囊癌患者可以出现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或者CA242的异常升高 。 因此当胆囊息肉直径接近1cm、或短期内增长迅速时 , 应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息肉性质 。 另外 , PET CT检查也是判断肿瘤性质的检查手段 , 其优点是一次性进行全身范围的扫描 , 除了可判断局部病灶的性质 , 还可发现远处器官的转移灶 。 PET CT的缺点是分辨率不足 , 对直径较小或无代谢增强的恶性病灶可能无法显示 。
7、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呢?
当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cm且无临床症状时 , 是不需要治疗的 , 这类患者占绝大多数 。 因此体检发现的胆囊息肉 , 很多都不需要任何治疗 , 仅定期复查观察息肉大小变化即可 。 一般而言 , 应该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腹部B超 , 只要息肉没有快速增大(每年增长2~3mm以上) , 且直径不到1cm的 , 都不需要治疗 。 由于大多数胆囊息肉的发生并没有和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 , 因此也不必要特意改变生活、饮食习惯 。 当然 , 对于初发的胆囊息肉 , 由于部分胆固醇息肉是和高脂油腻食物相关的 , 有可能通过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 使胆固醇性息肉或结晶缩小甚至消失 。 对于合并胆囊结石的胆囊息肉患者 , 也建议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 避免诱发胆囊炎 。 胆囊息肉本身极少引起胆囊炎症改变 , 一般也不会造成临床症状 , 因此并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 , 只有合并存在胆囊结石时 , 可能会由于结石对胆囊的刺激造成胆囊炎 , 引起腹痛等症状 , 此时可针对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