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吗?


作者:杏林帮官媒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我是外一
专家简介:田孝东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 擅长肝胆胰良恶性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 胰腺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微创治疗及综合治疗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规体格检查的日渐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 “息肉”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 什么是息肉呢?息肉指人体黏膜表面生长出的赘生物 。 人体当中 , 上至口、咽、鼻腔 , 下至肛门直肠 , 凡是有黏膜覆盖的地方都可能形成息肉 , 包括胆囊在内 。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囊息肉?发现胆囊息肉应该如何处理?
1、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 。 我们都知道胆囊是一个容易长结石的器官 , 胆结石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疾病 , 而胆囊息肉是除结石之外第二常见的胆囊疾病 , 人群中总体发生率约为4%-10% 。 与胆结石有时会引起胆囊炎、腹痛不适等症状不同 , 胆囊息肉通常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 因此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是在体检时做B超检查发现的 。 在B超检查时 , 结石会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 , 而胆囊息肉由于长在胆囊壁上 , 不会随着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 , 因此是否“随体位变化改变位置”是区分“结石”或“息肉”最主要的特征 。 然而B超毕竟只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 , 是无法完全准确区分这两种疾病的 , 这是因为有一部分结石会附着、固定在胆囊壁上 , 这时在超声检查时就有可能误认为是“息肉” , 因此仅靠一次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并不准确 , 还需要结合其它影像检查手段或者定期随访等综合判断 。 有时 , B超检查单上会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结论 , 这个意思是在告诉外科医生:这个人的胆囊壁上有一个像息肉的东西 , 但超声科医生并不十分肯定 , 也可能只是一个小结石或者胆固醇结晶!所以说 , 超声报告单上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只不过是超声科医生不太确定的一个“疑似胆囊息肉”而已 , 没有必要因为出现了“病变”两个字就担心是否得了肿瘤!那么 , 为什么医生那么在意胆囊壁上长出来的东西到底是“息肉”还是“结石”呢?这就要说说胆囊息肉的本质了 。
2、胆囊息肉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息肉”是形态学上的名称 , 从定义上看 ,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 , 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 , 因此只要从胆囊黏膜向胆囊腔里面突出的东西 , 不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 , 只要在形态上符合以上特点 , 都可以叫做“息肉”或“息肉样病变” 。 从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上看 , 胆囊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 前者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 , 而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増生等 。 少数情况下 , “胆囊息肉”也可以是恶性的 , 即胆囊癌 , 这种胆囊癌多数是由腺瘤性胆囊息肉恶变而来的 , 尽管形态上还是长的像“息肉” , 但本质上已经变成癌了 。 在上述病理类型中 , 只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 , 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 这种类型约占全部胆囊息肉的17%;其它类型的肿瘤性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均与胆囊癌无关 , 恶变率极低 , 即使恶变也不是变成胆囊(腺)癌;而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息肉则根本不会发生癌变 。 不同病理类型的胆囊息肉在B超检查时的影像学特点是一样的 , 在手术前无法通过检查确定胆囊息肉是否具有癌变风险 , 因此 , 所有直径达到或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均具有手术指征 , 建议将胆囊切除以防止发生癌变 。 然而 , 如果是胆囊结石 , 治疗决策则完全不同 , 直径1cm左右且没有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是不需要治疗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 , 因为二者的处理方式不同 , 直接关系到是否需要切除胆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