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监察委员会』宋代,何以成为文豪辈出的黄金时代?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肖羽沈东方
最近 , 古装剧《清平乐》引发网友热议 , 它讲的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仁宗赵祯一生的开明盛治 。 剧情还未过半 , 便有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一大批贤臣良相先后登场 , 据说后面还有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等文豪拿着“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号码牌”排队等位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宋代,何以成为文豪辈出的黄金时代?
文章图片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不仅仅是仁宗一朝 , 纵观两宋三百余年 , 唐宋八大家占有六席 , 文有范仲淹、韩琦、文彦博、富弼 , 史有曾公亮、司马光 , 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 历史学家常用“积贫积弱”来形容的宋代 , 何以成为文豪辈出的“黄金时代”?
以文为贵“寒俊”崛起
其实 , 宋朝出现这么多文学才子 , 并非偶然 , 这与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直接联系 。 当时社会整体读书风气浓厚 , “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的以文为贵思想十分盛行 。
那么问题来了:宋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外部压力 , 北有契丹 , 西北有党项 , 西南有吐蕃和大理 。 异族威胁无时不在 , 为什么还会出现“重文轻武”这样的国策?
史学家邓广铭认为 , “重文轻武”只不过是一种表象 。 北宋政权一开始就注定了“国倚兵而立”的局势 。 宋太祖深知高级将帅的篡夺之祸 , 必须加以防范 , 所以限制和削弱将领兵权 , 不重用武将 。 到了宋太宗时期 , 文臣地位被摆在同级武臣之上 , 以起到制衡作用 。
在重文轻武思想的直接影响下 , 士人群体受到高度重视 , 不少政策也为文人兴起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 科举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宋代,何以成为文豪辈出的黄金时代?
文章图片
《十八学士图》卷 , 南宋刘松年
与唐代相比 , 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增加了不少 。 宋真宗在位第三年 , 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考生高达1538人——这也是中国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宋代,何以成为文豪辈出的黄金时代?
文章图片
宋代科举考试图
而且宋代科举给了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崛起的机会 。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 , 他曾经在寺院中靠吃粥和咸菜度日 , 清苦读书 。 经常带去的米不够煮米饭 , 只够煮粥 , 粥凝结以后还要切成几块、分成几顿吃 。 欧阳修年幼时家里没钱买纸笔 , 母亲拿着芦苇秆在沙地上边画边教他写字 。 据《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 ,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一共录取进士601人 , 约三分之二出身平民 。 这年的第一甲第一名是文天祥 , 他也是从三代无官的家庭里出来的 。
新儒家与“共治天下”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立过一块誓碑 , 刻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虽然真实性值得推敲 , 但是宋代言官很少因为进言而被诛杀 。
“开口揽时事 , 论议争煌煌” , 欧阳修在《镇阳读书》一文中这样描述士人群体议论时事的状态 。 陈寅恪先生也曾评价:“六朝及天水一代 , 思想最为自由 , 故文章亦臻于上乘 。 ”这里的“天水一代”说的就是“天水赵氏” , 即宋 。
两宋士人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 也离不开“新儒家”思想——在其影响下 , 一度出现“君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局面 。 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 , 可以把“以天下为己任 , 敢当天下事” , 看做是打开通向宋代士大夫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 , 这种风貌也是当时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精神追求 。
什么是以天下为己任?是“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在胸 , 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忧民 , 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 。
宋代治国政策、社会氛围总体相对开放、宽松 , 从而孕育出知识分子开创担当的精神品格 ,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豪精英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