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监察委员会』【清风典历】子罕不受玉


『甘肃省监察委员会』【清风典历】子罕不受玉
文章图片
【译文】
宋国有位乡下人得到一块没加工的玉石 , 把它献给了子罕 , 子罕不接受 。 乡下人说:“这是块宝玉 , 应该作为君子的器物 , 不应作为小人的用品 。 ”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 , 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作宝 。 ”这便是乡下人期望得到玉 , 但子罕不想得到玉 。 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求当作欲求 , 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 。 ”
【小识】
以何为宝?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 , 他不受玉的故事在《左传》与《新序》中都有记载 , 情节大致相似 , 文字有所不同 。 《左传》记载子罕的话更为详尽:“我以不贪为宝 , 尔以玉为宝 。 若以与我 , 皆丧宝也 , 不若人有其宝 。 ”意思是 , 如果你把玉给我 , 咱们两个人就都失去宝了 , 不如大家都有其宝 。 《新序》还附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宋国的一位长者说 , 子罕不是没有宝物 , 只不过他眼中的宝物不同于常人罢了 。 如果把百两之金和一只黄鹂鸟放在孩童面前 , 他会选择黄鹂鸟;如果把和氏璧和百两之金放在无知之人面前 , 他会选择百两之金;同样 , 如果把和氏璧和精深的哲理放在贤人面前 , 他就会选择精深的哲理 。 所以 , 一个人的见识越广博深刻 , 他的选择就越精当;反过来说 , 见识越粗陋浅薄 , 他的选择就越粗疏 。 由此可见 , 子罕所珍视的宝物是最高贵的 。
这就把道理说明白了 。 子罕不是没有他的所宝 , 只是所宝远不同于普通人的认识而已 。 推而广之 , 士农工商、官吏民军、三教九流、各行各业 , 都有自己引以为宝的东西 , 关键是看如何理解了 。 说得高级一些 , 这就是职业的精神和尊严之所在 。
子罕不受玉也使得他成为古代的廉吏之一 。 现在讲廉政文化时也多有提及 。 “廉”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 《管子》说“国有四维” , “一曰礼 , 二曰义 , 三曰廉 , 四曰耻” , “四维不张 , 国乃灭亡 。 ”《晏子春秋》也说:“廉者 , 政之本也 。 ”这些都是讲廉的底线意义 。 换个角度看 , “廉”还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问题 , “以何为宝”所反映的也就是一个人认识水平的高低 。 孔子说:“富与贵 , 是人之所欲也 。 不以其道得之 , 不居也 。 ”实际上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思考 , 即富贵之事当以正道来获得 , 如果凭借歪门邪道来获取 , 那还不如不要 。 所以 , 关于廉政 , 往往过于强调道德说教而忽视了文化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或许更为重要 。
由此还想到一个“吃鱼”的故事 。 春秋时期鲁穆公的国相叫公仪休 , 他特别喜欢吃鱼 , 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 。 可是公仪先生却不肯接受 。 弟子问:“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 , 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是因为爱吃鱼 , 所以才不肯接受 。 我如果收了别人的鱼 , 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 , 就会违背法律;违背法律 , 就会被罢免相位 , 那时候即使是我爱吃鱼 , 他们也不会再送给我鱼了 。 可是我如果不收别人的鱼 , 就不会被罢免宰相 。 那我就能够长期自己给自己鱼吃了 。 ”不受鱼而能长食鱼 , 这样看来 , 公仪休才是个明白人 。 (阿阳)
『甘肃省监察委员会』【清风典历】子罕不受玉
文章图片
【『甘肃省监察委员会』【清风典历】子罕不受玉】菊花:杭菊 , 花序扁球形、不规则球形或稍压扁 , 直径多1.5~4cm , 气清香 , 味甘、微苦 。 亳菊 , 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 , 体轻 , 质柔润 , 气清香 , 味甘 , 微苦 。 贡菊 , 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 , 总苞碟状 。 滁菊 , 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 , 直径1.5~2.5cm , 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 。 清热解毒 , 平肝明目 , 疏风散热 。 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