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阶梯 向上的力量


进步的阶梯 向上的力量
文章插图
从左至右依次是:金冲及、叶嘉莹、丘成桐、刘慈欣、杨扬、唐江澎
今天是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信息时代,“书”的选择更加丰富,“读”的方式更加多元,读书与社会人生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本版约请不同领域的阅读者撰文,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悟。让我们一道享受读书生活,从阅读出发,实现知识的增益、素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不断开拓。
——编者
练就历史眼光
金冲及
(历史学家、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虽然我已年过九十,但仍大致保持每天8个小时的阅读。这既因为已养成生活习惯,还因为想了解的知识实在很多,很想看而没有看的书也很多,只觉得时间不够,舍不得白白放过。
回想起来,坚持不懈地读书(这里主要是说历史方面的书)对自己的好处实在很多。
首先是帮助自己养成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天下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对待问题要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加以说明,作出判断。养成这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助于使自己目光放远,胸襟宽阔,心境平静,对健康也是有益的。
第二,历史书籍记录下来的,包括人类经历过的那些宏伟壮阔或艰难曲折的历程,包括那些富有智慧和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所言所行,从中可以生动地看到有些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会遭受挫折以致失败。这确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显然有助于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更好地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
第三,进入新时代,在国内和国际都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课题。说是“新”,其实有它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对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还必须认真追溯其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弄清楚这些,才知道应该如何灵活恰当地应对。新情况新课题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对历史研究和学习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我想读的书很多,但能支配的时间却太少,怎么办?其实,这个难题对谁来说都存在。古人就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之叹。今天已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可能做到“竭泽而渔”,只会感到“望洋兴叹”。办法只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特别是要心中有数,分别轻重,大体上有个安排。
对基本知识得多花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对重要内容要牢牢记住,对一般知识则力求多读快读。阅读前人的书,既要认真概括归纳有益知识,又要思考它还有哪些没有说清楚的或同你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有何不同,将其作为继续研究的起点。这大概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以传统感发生命
叶嘉莹
(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小时候,长辈没有送我去学校,而是在家里教我读传统经典,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因为我年纪小,长辈教我时并不侧重字句训诂,而着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诵。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难时,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对人生,我有自己的理解和验证。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看重的乃是气质之感化,即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开蒙读《论语》之前,家人教我背唐诗,我从小听着吟诵长大。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用吟诵的方法读诗,诗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才能更好地释放出来。如果不会吟诵,至少要做到开口朗读。我小时候没人管,逮着什么都大声地念。积累多了,自然就能随着声调,体验古人的呼吸、情感和精神。
我深信,一个人如果在孩童时期就学习古诗诵读和吟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富联想力,在生活中会更富感受力。有人问,孩子怎么能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呢?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提出“渗透性”学习方法:“对学习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非常赞同。在偏重智性的知识学习之外,偏重感性的直觉感化的学习,往往可以对学习者的心灵和品格产生莫大的影响。教孩子吟诵古典诗词,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