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什么,为袁隆平和吴孟超送行?


拿出什么,为袁隆平和吴孟超送行?
本文插图
这无疑是个令人扼腕的日子 。 2021年5月22日 , 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99岁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相继离世 , 引发亿万人哀恸追悼 。 在长沙 , 人们自发集聚在道路两侧 , 目送袁隆平院士的灵车缓缓驶出 , 一声又一声地喊着:“袁爷爷 , 一路走好!”这是给予民族英雄最真挚、最质朴的敬意 。
拿出什么,为袁隆平和吴孟超送行?
本文插图
这一天恰好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开幕日 。 上午在上海 , 老、中、青三代多位科学家走上特意为他们铺设的红地毯 。 他们中同样有“国之名士” , 也有新生代的栋梁之材 , 上海已是连续第五年用这样的方式 , 让科学家们在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致敬 。
科学家是不太习惯聚光灯的人 , 但一个崇尚科学、矢志创新、健康向上的社会 , 有理由让他们站到聚光灯下 , 让人们认识这些科学金字塔尖的名家大师 , 以及更多构筑坚实塔基的科研人才 , 让人们知道他们是用怎样的努力来探索未知、闯关夺隘、诠释家国情怀 。 也是因此 , “走红毯”作为上海科技节的一项创举 , 一直坚持了下来 , 呈现出特殊的仪式感 , 提醒人们记住并尊重一些人、一些事 。
也是因此 ,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 , 我们愿意将充满笑容的红毯和充满哀伤的送行放在一起——尽管两者的基调大相径庭 , 个中传递的意涵却是相通的 , 正是提醒我们谁是“最该被记住”的人 , 谁是这个社会最值得崇敬的人 。
拿出什么,为袁隆平和吴孟超送行?
本文插图
谁更值得被记住?这是个老话题 。 近年来 , “科学家为何不如明星出名”这样的争论屡见不鲜 。 在“鲜肉”“小花”们占据头部流量的时候 , 一些潜心修行的“国士”常受舆论冷遇 。 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等 , 无疑已经是科技领域的“顶流”人物 , 即便如此 , 他们的知名度是否超得过一些流量明星 , 也还要打个问号 。
不过 , 我们并不想在此讨论“谁比谁有名”这样的问题 , 很多时候科学家与流量明星的知名度也不具可比性 。 某种程度上 , “认识流量明星 , 不认识科学家” , 还不算大问题 , 但如果“认流量 , 不认科学” , 那一定要出大问题 。
科学家们未必在乎普通人认不认识他 , 但一定在乎普通人认不认识科学 , 在乎人们能否以真正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掌握某个具体领域的科学知识 , 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遵循科学规律的精神 , 却是可以且应当被全民所拥有的 。 这其实就是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