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呼吸@“清醒无念”是人生的最优体验( 二 )


①庄子的“庖丁解牛”
庖丁是先秦时代一次传统的仪式上的主角 , 他为文惠君卸开一头大牛 。
庄子这样描述他:“手之所触 , 肩之所倚 , 足之所履 , 膝之所踦 , 砉然向然 , 奏刀騞然 , 莫不中音 。 合于《桑林》之舞 , 乃中《经首》之会 。 ”
《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乐是古代庄重的音乐形式 。 庄子用它们来比喻庖丁的身体动作 , 把他的杀牲祭祀说成了一次艺术表演 。
文惠君大为惊讶 , 感慨地说:绝了!你的技能怎么能如此高超?(“嘻,善哉!技善至此乎?")
庖丁说:“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 , 眼睛里所看到的都是牛;三年以后 , 我就不再看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心神与牛接触 , 不再用眼睛去看 。 视觉停止了 , 而心神在活动 , 我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 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 进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 。 刀刃很薄 , 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 游刃有余 。 刀不曾碰到过筋脉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 更何况是大骨头!
技术不好的厨师每年要更换一把刀 , 一般厨师每个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 而如今我的刀用了19年了 , 所宰的牛至少有几千头了 , 但刀锋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 ”
文惠君从庖丁的讲述中看出了人生的道理(“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 得养生焉”):人的一生要面对的种种障碍 , 好比出现在庖丁的刀锋前面的骨骼和韧带 。 我们要像庖丁的刀锋那样始终锋利无比 , 就要不与骨骼或韧带硬碰、只在缝隙间行走 。 生活中的无为者 , 就是只在空隙间行走 , 避免被困难伤及精神或拖垮身体 。
然而 , 庖丁解牛并非完全靠无意识的直觉 。 他说:“每当我碰到那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 看到那里很难下刀时 , 我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 视力集中到一点 , 动作缓慢下来 , 动起刀来非常轻 。 然后豁啦一声 , 牛的骨和肉就一下子解开了 。 ”每当感觉到自己就要遇到麻烦的时候 , 他像舞蹈般的轻松解牛动作也要被打断 。 这时候 , 他虽然仍然全身放松 , 但是他的意识会介入并操控手中的刀解决困难 。
这些话意味着 , 庖丁在解牛过程中 , 精神一直处于警觉状态 。
②警觉却无念头的状态
在2002年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 , 丹尼尔·卡内曼讲到人类知觉的双轨模型:我们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个是直觉性的(快速、自动、毫不费力) , 另一个是推理性的(慢速 , 按顺序加工 , 需要主观努力) 。 森舸澜把这两个系统形象地称为:“热认知”和“冷认知”因为无意识的直觉更冲动、放松 , 而有意识的思考是更冷静、紧张 。
在庖丁解牛的整个过程里 , 我们看到直觉(热认知)和意识(冷认知)之间的密切配合与顺畅高效的协同工作 。 只不过这种配合可能会很细腻(后面称“几微”) , 让人完全感觉不到 , 以致觉得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界线消失了 。
在解牛的大多数时候 , 庖丁的意识不介入 , 他手里的刀完全由直觉来主导 , 在牛骨之间的缝隙里游走 。 但是 , 每当遇到难度大的地方 , 意识就会迅速出现 , 观察、分析、判断 , 然后指挥手里的刀度过这个难关 , 之后意识又迅速地隐退 。
然而 , 如何才能让意识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 , 在不需要的时候就隐退呢?一定存在一个高度警觉的精神状态 , 它精心操纵直觉与意识这样配合 。
什么是直觉和意识?什么是警觉的精神状态呢?
03
直觉与意识
①直觉是什么?
直觉是人不受意识控制的底层知觉 。 它如同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仪 , 指导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活动 。
人的直觉可以在进化中产生 。 例如现在很多人还具有“一眼看穿一个人”这种直觉 。 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必须立即做出评估:这个人是朋友还是敌人?那些能够准确看透他人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养育后代 , 就把这种直觉遗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