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才是流量白嫖之王 榨菜才是流量之王( 二 )




科技行业不一定比食品工业更好,其实食品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科技,不过有人驯服代码,有人驯服菌群 。


专注于自己熟知的领域,总有一天能赚到自己能赚的 。


别贪多,别贪早,该是你的总是你的 。


1


在榨菜跻身为方便面的二号伴侣(头号伴侣是火腿肠)之前,国内流行的都是散装的本地酱腌菜 。


在没有大棚和发达物流网络形成之前,山区人民每天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制品是很奢侈的 。


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蔬菜,先人们发明了酱腌菜这种产品 。


把蔬菜经过酱、盐、糖、醋等原料腌渍加工后,不仅仅解决了对于纤维素的需求,还更好吃了,更下饭了 。


最常见的酱腌菜是泡菜,韩式泡菜、眉山泡菜、东北泡酸菜都是泡菜;


其次是酱菜,如果多加一道工序,在腌制过程中加上了酱或者酱油,就是酱菜 。


泡菜的“泡”、酱菜的“酱”都是指工序,而不是原材料 。


比如萝卜同时可以成为泡菜或者酱菜的原材料 。


但榨菜,有点特殊 。


“榨”这个字,既是工序,也是原材料 。


榨菜是工序,必须经过3次盐腌后的压榨 。


榨菜也是原材料,“榨菜”是一种名为“茎瘤芥”的芥菜的加工产品,俗称青菜头 。


青菜头出生仿佛就是为了成为“榨菜” 。


泡菜,什么都可以泡 。


酱菜,什么都能酱 。


而榨菜,只有青菜头“榨”出来才叫榨菜 。


这种特性决定了,榨菜是所有酱腌菜里的一个分支 。


而且只是一个小小的分支 。


这个品类在二十年前的时候,就像醋一样,原本是没有全国性品牌的 。


山西人吃不惯江苏的镇江醋,川菜习惯用保宁醋,闽南人喜欢永春醋 。


像这种酱腌菜,做法周期更短 。


而且相对醋、酱油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刚需的品类 。


而且由于亚硝酸盐的存在,很早就被证明是致癌的食物,且并没有像白酒或者咖啡这样的成瘾性特征 。


虽然廉价,但它也是一种【可选消费】 。


在消费品的图谱里,如果把X轴视作消费的频次和必要性,Y轴视为客单价的话 。


茅台位于第二象限,不必要,客单价高;


海天味业位于第四象限,必要,客单价低 。


而涪陵榨菜属于最差的第三象限,不必要且客单价低 。


这种特性注定了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市场 。


整个榨菜市场只有六十亿左右的规模 。


这也是为什么A股可以容纳三家酱油企业,但只能容纳一家榨菜公司的原因 。


2


榨菜并不是一个天然的国民性腌菜品类,在二十年前只是一个在重庆和浙江的区域性佐餐品类 。


在中华大地上,更普遍的酱腌菜的原材料是萝卜、白菜 。


苏州人喜欢吃的春不老、四川眉山人吃的泡菜都是以萝卜为原材料,山西内蒙吃的烂腌菜、东北老铁吃的酸菜、天津人吃的冬菜都是白菜的腌菜 。


还有很多长尾的酱腌菜品类,比如酱姜、酱黄瓜、酱莴笋、酱八宝菜 。


在榨菜开始展示自己的统治力前,酱腌菜和这片土地上所有的食物之争(豆腐脑之争、粽子甜咸党之争)一样,互不承认,各自有自己的粉丝群体 。


来自重庆涪陵的榨菜,虽然被发明出来的时间并不长(1898年),但却成为了后来居上的酱腌菜品种 。


榨菜能够成为一个主流的品种,是现代工业和现代营销术的胜利 。


很多8090后的朋友们小时候大概率见到过火柴盒,也大概率见过火柴盒大小的小包装海飞丝洗发水,几毛钱一小袋,买的多可以更便宜 。


这种小包装是宝洁进入中国后的非常牛X的一个策略 。


零散着卖,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是一种最早的“种草”方法,不怕你不买第二次,怕就怕你不买第一次 。


先让消费者入坑,这是第一个原因 。


第二个原因,扩大了消费场景,增加了消费频次,你可以随时随地去旁边的小卖部买一包五毛钱的海飞丝 。


增加消费频次,就会更容易记住这个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