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万保险代理人"大军"迎来变局:一年中流失130万,保险"不好做"了( 三 )


陈琨对这一“指控”并不避讳 。他很爽快地承认:“刚开始,我们的确会在保险公司大量地找人,但找着找着,我们发现(找来的人)并不符合要求,后来就觉得没必要找了 。”


他解释称,保险代理人的“金字塔模式”,决定了层级越高的人可能并不是出单最多,或最有能力的人 。“那么,可能在进入经纪公司后并不太适合我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现在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寻找适合的人才 。”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前6个月,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合计约为1.5万亿元,同比微增0.64%,较行业整体增速5.2%减少了4.56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中小险企较多拉起了行业保费的增长 。


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1年初,我国共有3.8万家保险经纪相关企业 。纵观其发展,2016年起,保险经纪市场规模扩大,当年增长率为10年来最高,同比增133%,新增4810家 。2020年,注册量为10年来峰值,共新增1.04万家,同比增长41% 。而根据多家媒体报道,2020年至今,超1700家保险分支机构被裁撤 。




争议的代理人“培训”制度

“早会”成为了周文波最终决定是选择保险公司还是经纪公司的关键因素 。


接到某保险公司的面试通知后,他来到公司,刚巧赶上了当天的“早会” 。“太可怕了 。”周文波回忆说,“保险公司的早会上,你看不到客观的东西 。他们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然后要求代理人像夺取桥头一样拿下客户 。”这让他觉得难以接受,“客户又不是我们的敌人 。”旁听早会后,他放弃了面试,随后选择入职了一家保险经纪公司 。


定期“早会”是保险从业人员了解行业、公司或产品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而言,周文波认为,保险经纪公司的培训中“干货比较多,不打鸡血” 。“如何帮助客户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早会培训中的重要内容 。


王帆是人保财险的员工,也兼职负责培训并成为了高级培训师 。她介绍说,90年代初,代理人制度引入国内,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寿险公司开始做培训 。经过多年发展,寿险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 。而寿险公司拥有的养老险、年金险、健康险等丰富产品类型,也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的、不断的培训,帮助代理人了解产品 。


王帆表示,在对代理人前三个月的培训中,需要从心态、保险产品和专业知识等各种角度集中培训,“以鼓励、树立(他们的)理念和信心 。”但她也指出,代理人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和经纪人是不太相同的,好的经纪人需要全流程跟踪,而代理人更侧重销售保单 。


不过,复杂的、多样化的培训,在行业中通常被简化成了“业绩考核指标”和“销售话术培训” 。而这也进而影响到了保险代理人的专业度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展业模式出了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保险意识的普及,消费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的代理人还在通过简单的话术来出单,实际上就跟不上市场需求了 。”


王帆认为,代理人和经纪人的差别也决定了两者的发展方向 。理论上,代理人由保险公司雇佣,为指定的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只负责销售保险公司固定的保险产品,特别是寿险更为明显,保险公司支付佣金,理赔由专职理赔人员负责,大多数个人代理人以寿险业务为主,对招募专业的认知度要求不高,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以加入此队伍,通过培训考核能很快上岗展业 。


而经纪人是由被保险人“聘用”的,为客户投保哪个保险公司出谋划策,在保险售前、售中、售后为客户服务全流程跟踪,包括理赔等,客户支付经纪费给经纪人,目前实际操作是保险公司支付经纪费,以非寿险业务为主,更注重招募有专业技术含量的人员 。


陈琨也提到,“保险代理人‘排他性’的培训,更多地是强调某个公司、某个产品的价值,而不是公正客观认识保险本身 。”


正如陈玉梅所谈到的,初入保险业时,她也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但很快她就发现,“很多保险公司并没有沉淀下来,更好地培训业务员,来追求长期发展,而是更关心销售 。早会也主要通过讲解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保险的重要性 。”


这一度让她感到沮丧 。


不可否认,保险代理人的“人海战术”曾帮助消费者快速提升了保险的意识,尽管这个过程伴随了投诉、纠纷和对保险的误解 。“但当年轻一代消费者成长起来,他们已经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 。对他们而言,更渴求的是如何找到更加靠谱的保险产品 。”前述保险从业人员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