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的本质( 三 )


错误的方法论必然导致方向的错误 , 方向的错误必然使振兴中医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 “南辕北辙”的中国古训 , 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
此类含金量极低、充斥泡沫和水分的“中医科研”泛滥成灾 , 不仅浪费了国家的大量钱财 , 贻误了中医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 还贬低了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学术研究、教书育人、临床经验总结等极其重要的工作 。
更为严重的是 , 中医科研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 污染了学术风气 , 助长了学术腐败 , 带坏了无数中医硕士、博士 , 致使中医真正有效的、鲜活灵动的临床经验 , 得不到继承、总结与发扬、传播 。
中医临床医生士气低落 , 中医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 中医在学术界(包括西医)的诚信受到质疑 。
[中医]中医的本质
本文插图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 在于能看好病 。 ”这是任何时候中医事业都不可偏移的重点 , “科研”至上的错误导向再不彻底扭转 , 中医成为“绝学”将指日可待!
总之 , 中医的科学方法 , 既是古老的 , 又是前瞻的 , 它包含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模型方法等现代科学的许多要素 。
这些学科很可能成为揭示中医科学内涵、引领中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 中医的创新发展 , 也寄托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基点上 。
然而 , 目前中医自身的这支科研队伍 , 整体上并不具备现代科学的基本素质 , 大多数人还是在沿用老的、近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医 , 继续做“缘木求鱼”的空头文章 , 怎能将中医“创新”、“突破”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中医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符合自身客观规律的价值体系和评估标准 , 必须依靠国家组织其他现代多学科的广泛参与 , 中医的科研现代化才能真正有望 。
中医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 仍然在于脚踏实地、搞好继承工作 。 但是 , 决不能因为中医现代化路途艰难,就要抛弃中医理论 , 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
某些站在局外、并不真正懂得中医的科学家随意发表的不负责的观点 , 只能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方向起不良的干扰作用 。
[中医]中医的本质
本文插图
第四 , 中医教育的反思 古代中医成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 一条是“家传师授” , 一条是“由儒从医” 。
第一种成才的学习方式 , 多“由浅入深” , 学生年龄小 , 起点低 , 老师确定几本入门书 , 诵读几年 , 即跟师坐堂 , 白天看病 , 晚上讲解 , 还要学会认药、尝药、抓药、采药、制药等 , 以增加感性知识 。
这种口授心传的收获最大 , 医理紧密联系临床 , 成才周期迅速 。
学徒式中医教育的缺陷在于 , 低龄的学徒虽然记忆力好 , 但一般文化素质偏低 , 知识面不广 , 如果老师本身的理论修养不深或临床经验不丰富 , 或教授不得法 ,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才 。
因此 , 老师的素质如何 , 学生是否勤奋 , 往往是决定能否成才的关键 。
第二种成才的学习方式为“高屋建瓴” 。 学生年龄较大 , 古代人文知识素养较高 , 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容易接受 , 可以通过自学读懂中医 , 古人形象地称为“秀才学医 , 笼里捉鸡” 。
这种儒生一旦摆脱书本的束缚 , 投身于临床 , 往往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 。 明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景岳年轻时靠自学 , 40岁以后才从医 , 并没有家传师授的背景 。
被后世称作“妇科圣手”的清人傅青主 , 在政治、哲学、书法方面的声名比医名毫不逊色 。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医家中并非少数 , 说明古代文化修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
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以上两种模式 , 与中医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 。 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 , 既需要哲学的思考 , 又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