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韩侃健康■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医师能力建设,战胜“双相”

专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教授
抑郁 , 躁狂 , 有时很难想象情绪的两极状态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循环、交替出现 , 这就是双相障碍 。 据国外研究 , 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 , 双相障碍患者中两至四成曾有过自杀行为 , 11%至19%的患者自杀身亡 , 因此双相障碍也被认为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精神疾病 。
在世界双相障碍日来临之际 , 新浪医药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教授 。
小韩侃健康■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医师能力建设,战胜“双相”
文章图片
李凌江教授
心理健康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 , 以及良好的适应力 ,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 ''也就是说 , 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 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
目前 , 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 在李教授看来 , 心理健康也被作为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支柱来对待 。 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 行动中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 当前 ,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 , 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 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 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 加强心理健康促进 , 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
双相的准确诊断对医生临床经验有较高要求
就双相障碍而言 , 如果能够早诊断早治疗 , 则能够提高治愈率 。 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 早期识别还无法借助实验室信度较好的诊断工具实现 。 李教授认为医生们的临床经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 同时借助一些临床工具 , 例如心理评估问卷 , 但这些工具不能像量血压、测血糖的工具那么准确 , 那么稳定 , 这就需要临床医师根据专业的诊断标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来进行准确诊断
双相障碍有多种亚型 , 其中双相抑郁的诊断难度较大 。 当患者抑郁时 , 该诊断为抑郁障碍还是双相抑郁 , 李教授有以下经验可供参考:如果一个以抑郁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患者 , 发病年龄20岁以前 , 情绪上下波动比较大 , 不是很稳定 , 抑郁情绪特别重 , 有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 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 , 个性特点比较外向或者情绪容易波动 , 要高度关注是否有可能是双相抑郁 。
当双相障碍患者处于抑郁状态时 , 如何用药一直存在争议 。 有医生认为双相抑郁不要用抗抑郁药 , 只需用情绪稳定剂 。 也有专家表示双相抑郁患者处于急性期 , 在情绪稳定剂的基础上可以加用抗抑郁药 , 尤其是在抑郁较重、躁狂很少发作的时候 。
对此李凌江教授的建议是:“《双相障碍防治指南》有明确规定 , 当患者抑郁较重 , 抑郁发作次数较多 , 在此前的治疗中使用抗抑郁药有效的 , 可以继续在情绪稳定剂基础上用抗抑郁药 。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 , 很多临床医生用药跟指南不一定很吻合 , 我认为也是正常的 , 指南主要是讲共性 , 患者的个体化特点还是需要医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 但无论如何 , 情绪稳定剂是所有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用药 , 它主要包括两大类 , 一类是经典的情绪稳定剂包括碳酸锂和抗抽搐药物 , 一类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 如喹硫平 , 鲁拉西酮 , 利培酮 , 阿立哌锉 , 奥氮平 , 齐拉西酮等 。 建议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时 , 要认真参考相关指南与教科书 , 在共性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
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医师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