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晚报■希望在别处见。”,“再见( 二 )


一位患者突发大面积脑梗死 , 半小时内 , 神经外科专家进行了三级防护下开颅手术 , 患者重获新生 。
一位86岁患者突发快速房颤 , 心室率每分钟200多次 , 血压直降 , 医生立刻进行多学科MDT会诊 , 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 患者渡过难关 。
一位患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等生命体征不稳定现象 , 救治中心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 , 又称“人工肺”)进行治疗 , 终于得到有效控制 。
中国工程院院士、黑龙江省新冠肺炎治愈攻坚专家组组长杨宝峰介绍 , 根据省内重症患者基础性疾病多等地域特点 , 治疗团队不断探索、创新 , 采取“多兵种集团军”作战方式 , 把最强的医疗力量集聚起来 , 综合采用氢氧气雾化机、重症血浆置换、中西医结合、合理使用黏痰溶解剂、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等手段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
在生命的悬崖边 , 医护人员们用精湛医术、敬业精神将患者一个个“拽”了回来 。 值得庆幸的是 , 这里的“白衣战士”实现了零感染 。
给心灵穿上“防护服”
“请看着我的双眼 , 保持眼光对视 , 和我描述一下您感觉最舒适的画面……”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于蕴淼正在线上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 , 屏幕这一头 , 是在救治中心接受治疗的一名大四学生 。 毕业在即却只能在病房隔离 , 这名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 。 经过一小时的专业治疗 , 他的焦虑得到明显缓解 , 卸下心理上的“包袱”安心接受治疗 , 不久后便康复出院了 。
“能够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是少数 , 大部分患者不会认识到自己有心理上的问题 , 这时就需要前线医护人员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潜在问题 。 比如患者失眠、厌食、情绪化 , 这些都需要特别关注 。 ”于蕴淼是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 , 疫情发生以来 , 一直在进行对患者的心理救治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 很多人会担忧、惶恐 , 甚至焦虑、有抑郁倾向 。 为此 , 我们在哈医大心理专家团队的基础上 , 与全省100多名精神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学志愿工作者共同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 , 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 。 ”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艳杰介绍 , “心理问题存在长期潜在的风险 , 越到后期越不能掉以轻心 , 对于一些情况严重的患者 , 我们会进行持续性跟踪关注 , 这是对患者负责 , 也是对社会和谐稳定负责 。 ”
疫情期间 , 杨艳杰带领团队开展了重症患者及过渡病房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 , 同时为一线ICU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 并培训部分医护人员掌握患者基本心理关怀方法 。
“患者有时出现心动过速现象 , 检查后发现一方面是病毒造成心功能受损 , 另一方面是过于焦虑紧张、恐惧造成的躯体症状表现 。 有一次患者因为害怕开始哭 , 我就站在他身边 , 握着他的手 , 说了些鼓励和安慰的话 , 他很快就放松下来 。 ”杨威说 。
大庆晚报■希望在别处见。”,“再见
文章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编:李佳明审核:代宝柱监制:芊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