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养生堂』中医内科常见病丨消渴辨证论治( 二 )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 , 能食与便溏并见 , 或饮食减少 , 精神不振 , 四肢乏力 , 舌质淡 , 苔白而干 , 脉弱 。
治法:益气健脾 , 生津止渴 。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 , 混浊如脂膏 , 或尿甜 , 腰膝酸软 , 乏力 , 头晕耳鸣 , 口干唇燥 , 皮肤干燥 , 瘙痒 , 舌红苔少 , 脉细数 。
治法:滋阴固肾 。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 , 混浊如膏 , 甚至饮一溲一 , 面容憔悴 , 耳轮干枯 , 腰膝酸软 , 四肢欠温 , 畏寒肢冷 , 阳痿或月经不调 , 舌苔淡白而干 , 脉沉细无力 。
治法:滋阴温阳 , 补肾固涩 。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 , 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 , 不能上承耳目所致 , 宜滋补肝肾 , 益精补血 , 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 。 并发疮毒痈疽者 , 治宜清热解毒 , 消散痈肿 , 用五味消毒饮 。 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 , 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 , 大便秘结不行 , 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 , “增水行舟” , 待大便通后 , 再转上方治疗 。 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
下消肾阴亏虚 , 阴虚火旺而烦躁 , 五心烦热 , 盗汗失眠者 , 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 , 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 , 气短乏力 , 舌质淡红者 , 可加党参、黄芪、黄精;阴阳两虚 , 尿量多而混浊者 , 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益肾收涩;身体困倦 , 气短乏力者 , 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 阳虚畏寒者 , 可酌加鹿茸粉0.5g冲服 , 以启动元阳 , 助全身阳气之气化 。
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一、消渴的宜忌
1.本病除药物治疗外 , 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尤其是节制饮食 , 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 。 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 , 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 , 忌食糖类 , 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 , 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 , 定时定量进餐 。
2.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
3.保持情志平和 , 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
二、消渴的转归预后
【『妙手养生堂』中医内科常见病丨消渴辨证论治】消渴常可并发多种病证 , 如肺失滋养 , 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 , 肝失濡养 , 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 , 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 , 营阴被灼 , 脉络瘀阻 , 蕴毒成脓 , 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 , 炼液成痰 , 以及血脉瘀滞 , 痰瘀阻络 , 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 。 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 , 脾肾衰败 , 水湿潴留 , 泛滥肌肤 , 则发为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