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中国电影70年( 二 )


有思想的电影才能赢得观众
 他们眼中的中国电影70年
文章图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电影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变革,拍摄《疯狂的石头》时,就已经是数字机器拍摄,这大大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也是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和自由度。当时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种充满变革和机会的时代,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写成故事,可以拍摄出来。
从中国电影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商业影片评判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票房,但关于文化性评判系统的建立尚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我希望未来在整个华语区内能够有更多、更大影响力的华语电影评论奖项出现,给予创作者在文化性和艺术性电影方面明确的肯定。
【 他们眼中的中国电影70年】电影不仅是一个娱乐产品,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商业化的电影瞄准市场即可,而对想要做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电影来说,就去参加电影节。无论是文化性还是商业性,市场都应该给予认可和尊重。未来华语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奖项,因此急需标杆式的奖项及电影节站在艺术和文化的角度来发出声音。
《流浪地球》导演 郭帆:
内容创作与技术创新不可分割
 他们眼中的中国电影70年
文章图片
科幻电影能够有良好的市场反响,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玉兔登月,有照片传回来,科幻电影之所以能够拥有广泛的认知度,需要有现实背书和我们对航天事业的信心。所以这个时代让我们有足够大的空间,让我们去呈现更多样的影片类型。
创作本身与这个时代和技术是无法分离的,其实我们10年、15年后还会不会用现在这种方式看电影都是一个问题,我相信影院肯定还会在,但电影院会不会像今天的剧场一样变得减少,然后用新的技术,比如VR的形式或者未知的形式去完成观影体验,这种形式的变化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创作本身,还要关注电影形态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会继续从事科幻片的创作,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但《流浪地球》至少让投资人看到了科幻片的可能性,也有更多的资本能去支撑这个类型。
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冯伟:
电影最终是消费者为王
 他们眼中的中国电影70年
文章图片
中国的票房市场,是现在全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一个增长点,从银幕数来讲,中国的银幕数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中国资本跟好莱坞的合作,从早年参与的一些财务投资,到现在作为一些公司的资本层面的投资,各个形态都在改变。
从中美合作来讲,近几年好莱坞公司在中国除了做发行以外,也在积极参与中美电影和中外电影的合拍,同时中国市场本土的电影公司,包括BAT及其相关公司,无论是在内容的制作方面,还是从技术层面上讲,跟好莱坞公司都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间。
一些大的创投项目,通过在技术层面的合作交流,也能够提升我们产业的水平。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正逐步工业化,而这过程中提升空间还很大。
说到最终,还是消费者为王,消费者所需要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内容的人生产足够好的内容。这是一个做内容的电影人或者电视人最黄金的时代,有这么大的院线市场和平台市场,资本还是会回归到影视行业。面对接下来这么大的发展空间,大家还会沉下心做好内容,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郑蕊宗泳杉胡晓钰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商报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北京商报网站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