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备的金文字典 金文字典( 二 )


1922年 , 容庚离开他任教的东关中学赴京 。路过天津时 , 罗振宇看到他随身携带的《金文辨》稿 , 大加赞赏 。他反复告诉他要“努力争取成功” , 并把它推荐给北京大学金石学教授马恒 。读了卞的手稿后 , 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参加考试 , 并录取他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这为容庚的终身研究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大门 。
赵祖说 , 容庚在北大期间学习很努力 。“当他为研究所整理古物时 , 他更新和修改了他的青铜铭文 。为了修订和充实《金文辨》 , 他在所里努力阅读与北京图书馆有关的文史工具书 , 每读完一本书 , 他都会做一个总结和书评 。他在编撰《金文编》时非常谨慎 , 所花费的精力是惊人的 , 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 。”
《金文辨》完成后 , 首先在天津出版 。它比以前的《说文古查补》更详细 , 至今仍是古代文献学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出版后 , 容庚先生多次补充 。直到我将近90岁的时候 , 我和助手们一起更新了第四版 。据统计 , 1985年出版的金文修订版第4版中 , 共有铭文3902处 , 正文(可辨认)2420字 , 附录(暂未定)1352字 , 共计3772字 , 此外还有大量的重复文字 。这解释了今天大部分可见的铭文 。当然 , 先秦文字并不局限于金文 , 但金文记录商周书信历史的能力确实很突出 。许多青铜器铭文的内容比现存的一部先秦文献更有价值 , 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价值 。
从篆刻到文献学
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
许多研究者指出 , 容庚的文字研究 始于篆刻 。东莞荣氏家族是书法家世家 。他15岁时跟随四叔邓尔雅学习《说文》的刊刻 。目前已知他之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是1919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雕虫小技》 , 讲的是篆刻 。其中说“没有学过篆刻的 , 都是能以篆刻为荣 , 却学不会篆刻的人 。”可见他对文字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
回国后 , 容庚担任岭南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和《岭南日报》主编 。1952年院系调整后 , 一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他还是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 。
卞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学界知名的容庚先生曾大力协助郭沫若完成《金文词》两辑 , 该辑也与此书关系密切 。1927年 , 郭沫若前往日本 , 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除了传世古籍 , 他还更加重视出土古文字 , 高度评价甲骨文、金文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价值 。据曾宪通先生说 , 当时他是从王国维为尚承祚先生所作的《殷墟字序》中得知先生的名字 , 又从《燕京日报》中得知容先生的邮寄地址 , 所以才给素未谋面的先生写了之一封信 。信中说:“读王静安先生《殷墟字序》 , 学足下名 。回望《金文辨》这部巨著 , 我真佩服其勤奋、钻研、检讨 , 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信末署名“不知名的朋友郭沫若” 。信中还就《金文辨》中的两个学术问题向容先生请教 。从此 , 两位学术大师开始了长期的交流 。仅从1929年到1935年 , 郭沫若就给在日本的容庚先生写了56篇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