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三 )

2013年1月17日,被曝在京有20余套房总价近10亿(现在肯定又增值不少了)。
牛逼呀,毕竟人家可是有四个户口的人,你有着本事和能耐?!。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其典型发家路线就是:原始积累来自对国有资源的掠夺,通过利益输送和交换,利用体制内力量的庇护获得多个身份,利用金融工具的放大作用大量投机于房地产。
对比一下大城市的白领和全国各市县都有的“黑领”,前者多凭借知识和技术在体制外谋得收入,辛苦,并且来得慢、少;后者多是凭借权力和关系在体制内谋得收入,轻松,并且来的快、多。
这个比拼中,所谓的白领完败。
比如的大v,其实不少就是体制外的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这些“黑领”根本没法比,尽管大v学历高、知识渊博、粉丝众多。
当然,这种“黑领”是少数的“人精”——够狠、够拼、够油、够不要脸。
大多数的农村或县城的人呢,徘徊在城乡之间,土地没了,就算有也不会或不愿种地了,去城市打工但没法扎根,沦为底层,停留在温饱的生存阶段,连婚恋这种需求都可能成为奢求了。
插句题外话,别老喝鸡汤了,喝多了只会让你蠢萌蠢萌的,哦不,只蠢不萌。
言归正传,这样,我们的社会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
富二代嘛,有钱,典型的如很多人的老公王思聪,人家自带光环和资源,有些回答也分析了,还分析得特别好,我就不赘述了。
官二代嘛,体制内公职人员,有低阶有高阶, 高阶的不可描述,低阶的则是“吃空饷”、“萝卜招聘”、“打招呼进门”。
至于“农二代”和“穷二代”,自然是经济资源和权力资源都极为稀缺的了。
(强调一点,我不是愤青,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我不建议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其实也有富二代官二代本事素质就很不错的。
代际传承的影响为什么我说“你穷,是因为你父母穷”呢,就在于代际传承的影响。
与财富最密切的因素是职业,影响职业的因素是就业,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和家庭是其中关键。
那我就从教育到就业到职业发展来谈谈为何“你穷,是因为你父母穷”。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
一、读书: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底层人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身命运和阶层的重要途径。恢复高考之后的相当一旦时间,确实有一大批贫寒学子通过高考走上大学,分配到国家单位,并最终“鱼跃龙门”,实现了阶层的逆袭。
但是,在目前的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下,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没背景没关系,考上大学也未见得就有好的出路。
近几年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以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总体上看,渠道有变窄的趋势。越来越多底层的孩子没法上大学或者上大学也很难进名校了。
原因很简单,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现在城市里校内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小时候就送他们进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特长,甚至请名师家教。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起跑线上他们就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
尤其是像“保送、加分、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以某重点高中为例,每年上清华、北大的就有十几个。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一般的也是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来自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
二、打工:改变命运的梦难圆
农村的孩子,不上学就只有一条路:外出打工。
很多没上大学的人老喜欢拿个案来说事:看人家当大老板的,不都没上学嘛。
不错,但人家没上学可能当老板,你不上学出去十有八九都是打工,累,钱还不多,更别提什么发展机会了。
我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还偏偏是职业发展与规划及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是对于这些没上学外出打工的,我都觉得谈啥子职业规划太虚无缥缈,并没有什么卵用。
尤其是你要一不小心结婚生子、拖家带口,在生活的重担和压力下,什么规划都很难有效。
当然,我并不是说上大学就一定有出路,不上大学就一定没出路,只是对于大多数天资平平的普通的底层人士而言,不上大学逆袭的机会更是渺茫。(请一定不要用你的个案来反驳我)
三、就业:拼能力也要拼“背景”
一个人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及发展,并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和阶层。
吴乐霞大学毕业后在某部委下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6年,一直是“编制外员工”。“这6年,单位几乎每年都会空出一两个编制,但都是有关系、有背景的人顶上来,我干得再好也没希望转正。转不成编制内员工,工资差出一大截,而且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王心(化名)并不否认自己“官二代”的身份,父亲是中部某地级市的高官。高考那一年,他的成绩离北京大学的录取线差了几分,在他父亲开到一张能够加分的“凭据”后,他才走进了大学校门。2003年本科毕业后,王心又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某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工作。
唐先生在一家军工央企做人力资源工作。“企业招人,首先还是看能力、看素质。但是,每到招聘时,打招呼、递条子的太多了,都是方方面面的领导以及合作伙伴,不可能不考虑。最后,如果几个应聘者条件差不多,肯定会招那个打过招呼的。”
正因如此,当前最主要的就业歧视,可能不是性别歧视、乙肝歧视、年龄歧视等,而是在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决定性、排他性作用。
当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的子弟,因为其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务员可能好些,事业单位和某些垄断性国企的“内部招聘”、“关系招聘”,甚至“萝卜招聘”现象更为突出和严重。
其实不光是我们国家,阶层和贫富问题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英国有部纪录片叫《56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 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 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他们56岁 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依然稳定地处在中产阶级的行列;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 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综上,社会大背景视野下,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从一个人出生起就注定在上学、就业乃至升迁中发挥重要作用,阶层有日益固化的倾向,逆袭变得越来越难。(其实本来就难,固化才是常态)很多时候,你穷,只是因为你父母穷而已。(道理其实都知道,关键是能否深刻认知与感受)
除非个人资质和禀赋异常,否则真的很难突破这个轮回。我见过太多家庭贫困的孩子要么没上大学,要么考的大学不怎么好,或者大学毕业之后生活其实还是不容易,尤其是不怎么好的学校的学生,又没人指导。
比如我以前一个学生,其实本身能力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学校不好,若没有关系是进不了他现在的单位的。反之,另一个学生能力素质相当,但没有关系,自己也懵懵懂懂,混不下去回家了。(当然,智商情商都超高的这些都不是个事,然而大部分人显然不是“双高”)
浑浑噩噩、困顿现实,找不到出路和方向的大有人在。
这是个不怎么美好的事情,但却是部分现实。
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外,决定一个人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于他的家庭、父母及个人经历对其人格动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果你家庭贫困,父母是穷人,或者你身边的亲戚有穷人,撇开情绪和自我防卫的偏见,冷静分析和思考下,你很可能会发现典型的“穷人思维”。
正是这些思维及其指导下的行为,使得他们最终成了穷人。(其实穷和穷思维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所以你要警惕,不要“遗传”了这些思维和习惯。
1.过度的“节约”
如果你没有穷过,你是很难真正想象穷人的生活,体验穷人的感受。我一个朋友的亲戚,爷爷辈的那种,打小就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
他家住偏远的镇里头,有一次,他去县里头医院割痔疮还是啥子(拖了好久实在好不了了才去),手术完了之后你猜他怎么着?
走路回家!
没有公交车嘛,必须打三轮,三轮车回家估计要好大几块。
他舍不得,然后就直接走回家了。
回到家发现,伤口都开裂了,屁股都是血。你可能不信,连我开始也不信,可这真不是瞎编的。当然,这种是“奇葩”,恐怕未必多见。
但生活中,因为穷,所以我们只能应付日常开支,没法去合理的消费和投资,包括对自身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捉襟见肘的生活和预算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没法进行自我投资和学习,我们耗费了大量的心智努力在各种琐碎无常却又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事情上,这又反过来限制我们的长远发展。
你看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斤斤计较的穷人真的是很难翻身,消耗的意志力和判断力过多就很难在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上费心。
个人观点,节约是必要的,但务必要腾出一些时间和金钱在自我的教育和投资上,否则,为过多琐碎的事情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只会让自己在穷困里越陷越深,直至无法自拔。
推荐书籍:《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有时间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2.吝啬却又好攀比、爱面子
大多数穷人骨子里是吝啬的,因为生活经历、经济条件和父母的影响。
他们不愿意为有价值的服务支付费用,尤其喜欢廉价的甚至是免费的,哪怕这些会让他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可是他们却又是好攀比的,爱面子的。
他们会为面子牺牲很多,哪怕是一项决策,明显A是理智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但容易让人笑话,所以他们会选B,仅仅是因为面子问题,哪怕选B其实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因为穷人身边大多是穷人,也很少关注有价值的重大事情,所以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里短,你家儿子我家女儿的,各自攀比,尤其是农村里和小城镇。
好攀比、爱面子,过于看重他人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自己的明智抉择,甚至阻挡了前进的、通往富裕的道路。
3.不爱钱,甚至鄙视金钱
热爱金钱并不是错,相反,是一种美德。
没错,是美德!(再强调一遍)
对金钱发自内心的热爱,有这种驱动,想方设法去发现商机、努力挣钱,才是富人的思维和特质。
可穷人不那么认为。
他们大多没有热爱钱。
他们也知道钱的重要性,可是只有在十分缺钱的那一瞬间意识到,过后就忘了,甚至还自我安慰,不要那么势利,有钱不一定幸福,做人要知足常乐,然后又跑去看国产电视剧了。
可是,要我说,有钱不一定幸福,可没钱肯定不幸福。
有人可能会说,穷人怎么可能不爱钱嘛,他们可爱钱了。
不,那不是热爱钱,而是贪图钱。
热爱是去了解、研究、分析,并想方设法去努力拥有它;贪图是,不思考、不行动就想凭空占有。二者有区别,好好体味一下。
热爱并利用金钱,才是该有的、正确的金钱意识和态度,而不是鄙视金钱,自以为清高不凡。
你鄙视金钱,钱也会鄙视你,最终你就没法拥有它。
真正热爱金钱,研究金钱和挣钱的规律,认清并利用规律,才能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