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诗经》以《羔羊》这首小诗为例聊一聊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本期话题《诗经·羔羊》是一篇歧义纷纷的作品,有人说它是对朝廷中那些清官的歌颂,也有人说它是对朝廷中那些赃官的批评。为什么同一首作品却引发出如此不同的解释?究竟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走进古老的《诗经》呢?上期链接:聊聊那些年,我读《诗经》的糗事与趣事
文章插图
《羔羊》究竟是颂诗还是刺诗呢?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我私意以为,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委蛇委蛇”这句诗上。这句诗很有意思,因为它在全诗的三个乐章中反复出现,而出现的位置却又不断调整。具体说来,首章写作: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后两章却写作: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文章插图
陈继揆在《读诗臆补》中评论说“退食二句,随意变化,妙绝,奇绝。”我赞同这两句诗的语序变化很巧妙,但绝不赞同这种变化是“随意”的。在首章中,诗人之所以把“退食自公”摆在“委蛇委蛇”之前,我推断是为了首先亮明主人翁的身份——他是一个刚刚散朝、准备回家的官员。至于“委蛇委蛇”则是补充形容他当时的神色气度。而到了次章以后,“委蛇委蛇”这个补充形容的内容被提前了。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才是诗人要着意强调的语言信息,因为此时主人翁的身份已经明朗,“退食自公”一句无须再被前置。那么,“委蛇委蛇”具体该作何解释呢?《左传·襄公七年》曰:卫孙文子来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寻孙桓子之盟。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衡而委蛇,必折。”——《左传·襄公七年》上面这段记载说,公元前566年,卫国世卿孙林父前来鲁国进行国事访问。鲁襄公立在中庭,延迎贵宾。宾主寒暄过后,襄公便登上台阶,准备进入殿堂。按照春秋时代的外交礼仪,作为外国世卿的孙林父为了表示对东道国国君的尊敬,应该在襄公登上第二级台阶之后才开始登阶,并始终保持落后襄公一级台阶的距离,以示君臣尊卑之别。可是襄公前脚登阶,孙林父后脚也跟着跨了上去。这让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人大为不悦。担任鲁国傧相的叔孙穆子径直拦下了孙林父,要求他缓步。而孙林父呢,被拦下之后却跟个没事儿人一样,既不道歉,也没有丝毫懊悔的神色。于是愤怒的叔孙穆子说出了下面这段话:“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衡而委蛇,必折。”
文章插图
把穆子的话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身为大臣而僭用君王的礼仪,如此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必是将来丧身殒命的祸根。对我们来说,这段话的关键是,叔孙穆子为什么要称引《羔羊》中的“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他说这两句诗指向的是“从者”,这个“从者”又该作何理解呢?
文章插图
从语源上说,“委”字的本意是弯曲。“蛇”则是“它”字的俗写。从小篆的字形看,“它”是一个象形字,象征一条长而弯曲的虫。因此它的意义从此引申出来便是蜿蜒屈曲。“委蛇”连称,两个语素共同指向的都是蜿曲之意。因此具体到《羔羊》这首诗,诗人说“委蛇委蛇”的第一层含义,很可能是形容退食散朝的百官队伍,退出朝堂之时那种络绎不绝、蜿蜒屈曲的样子。但是照叔孙穆子的理解,《羔羊》的诗意显然不止于此。弯曲躯干往往传递出退让、顺从的信息,无论人还是动物,在这个肢体语言上都没有不同。故而“委蛇”又可以进一步引申出顺从、和平、恭敬等意。叔孙穆子说“谓从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委蛇委蛇”的。他的意思是“委蛇”不仅是从容自足的仪表,更要有谦逊恭敬的心态。如果徒有其表,便是孙林父那样的“衡而委蛇”。
- 让梁山好汉折损大半的方腊,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局如何!
- 中原到底有多大中原都包括哪些地方!
- 放屁真的无用吗?那是你不懂“屁”的善意提醒
- 三角梅现在叶子一直长,怎样才会开很多花呢?
- 卢德发现1700年前马赛克地板画,不仅精美,还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
- 金轮法王为何需一日一夜才能伤慈恩?看看周伯通,或许能明白
- 这些诗你可能只知一句不知全诗
- 年少时不懂刘姥姥,嘲笑她太笨拙,读懂刘姥姥时,我们却不再年少
- 刘禹锡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生活虽然不如意,但是也要坚强地去面对
- 数千年里那么多古人去世,可为何我们如今看到的古墓如此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