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视剧是90年代上海人为自己写下的日记
事实上,90年代上海涌现了一批现实题材连续剧,包括《十六岁的花季》、《儿女情长》、《夺子战争》、《上海人在东京》等等。
有人说,这是“那十年上海人为自己写下的日记”。“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中翻滚,急迫抒发的就是对现实的所有感怀。”
去年夏天,SMG重播了《十六岁的花季》修复版。
导演张弘、富敏夫妇说一边看一边有点“肝儿颤”:“这个戏毕竟30年了,我们俩生怕人家看了要笑。”
等看完,老两口松了口气:“戏里反映的教育改革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等等,我们感觉没有过时。”
这部戏的缘起,夫妇俩说要感谢女儿。“她每个年龄段所发生的故事,在我们拍的电视剧里都有反映。我们的女儿始终是我们的创作者之一。”
当时,日本连续剧《青春的火焰》(《排球女将》)多次热播,女儿给他们出了个题目:“你们为什么不能拍些我们年龄段的片子?”
夫妇俩是抖豁的:“写什么能代表16岁?我们那个时候快50岁了,16岁的孩子上课是什么状态?下了课又是什么状态?我们不会写。”
为此,他们俩花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采访了专家、教师和一百多位中学生,甚至邀请学生住到家里来聊。
他们自己的故事也被“化”进了剧里。
创作这部戏的时候,张弘和富敏刚刚结束了长达15年的两地分居,和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摩擦是非常尖锐的。同时,家里还有富敏的母亲同住。
“我们三代人对任何事情的理解都不一样。”富敏说,“剧里有欧阳一家三代,其实就是我们家的影子。”
文章插图
许多年以后人们发现,《十六岁的花季》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青春剧。
但和《流星花园》里“与世隔绝”的英德学院不同,前者触及了许多社会议题,比如出国热、下海经商、住房分配、白雪父亲的疑似婚外恋、白雪母亲发现单位的财务问题等等。
“为什么要这么拍?”张弘说,“因为中学生已经和社会有联系了。他们对社会对家庭对教育等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了。”
“不把这些拍进去,拍不出这个群体真实的状况。”
在采访调研的过程中,张弘富敏在一所师范学校的“新疆班”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周末放学后,学校门口停了一排摩托车。一些个体户把班上的女孩子接走了。
“这些知青子女回到上海后,在落户问题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她们大多寄住在亲戚家,不少人小小年纪就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她们的心里话跟谁说?所以就想有个依靠。”张弘说,“我们看了以后,心情很复杂。”
两人决定在剧本中反映知青子女回沪这一社会问题,但又要“走一条安全的路”,于是就写了陈非儿和袁野这样一对金童玉女。
文章插图
让两人欣喜的是,剧本写到一半,上海就出台了新政策:知青子女中有一个可以在上海落户。
“有人说,这部戏写了那么多社会问题,那时候竟然能播出来?”张弘感到很庆幸,“可见当时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在认知上的大胆。”
富敏回忆当时的创作环境说:“那时候没什么思想负担,大家都能够敞开思想,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创作人员敢写,电视台敢放。”
文章插图
- 这些历史虚构的人物,你相信了几个!
- 这些诗你可能只知一句不知全诗
- 这些十文铜元!小名誉品,遇到可别错过!
- 把这些东西倒进花盆里,家里的花都长疯了!
- 这些历史名画,你认得几个这个神鸟凤凰图有点眼熟!
- 多肉乌木,养好不难,繁殖不易,尤其是播种要注意这些,才会发芽!
- 这些汉服曾经火遍汉服圈,但是现在很少人去买,原因很简单
- 养花遇到这3种情况,该给花草换土了,注意这些细节
- 电视剧《锦心似玉》,五娘基本上没描写,十一娘刺绣厉害
- 谁说老了不能跳舞?杨浦这些爷爷奶奶惊艳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