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金丹术”的探索活动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在五行生克学说中有土生金的说法,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变的。
 唐朝“金丹术”的探索活动
文章插图
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200年后变成青,再300年后变成铅,再200年成为银,最后再过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于是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鼎中能作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之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就这样,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来。所以在中国发起的这场探索活动应该叫做“金丹术”。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家就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召致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以及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还有《准南万毕术》等著作,但可惜《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了一部炼丹术的著作《参同契》,这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晋代葛洪编著的《抱朴子》也是有名的炼丹书,此后,注释药物隐名的著作成为炼丹的指导书。到了唐代,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在这时中国的炼丹术发展到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并且也很少用隐语了。
 唐朝“金丹术”的探索活动
文章插图
这时中国炼丹术也传往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而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修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二是想把贱金属转化为金、银等贵金属。如果说第二个命题还有一点点可能可以成为现实,那么第一个目的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那简直是一种荒谬得彻底的想法。但是偏偏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却愿意相信这是一件可以成为现实的事情。关于长生不老丹,由于中国炼丹主要用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下去以后就会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在炼丹术发展初期就有人服食丹药,首先是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曹操的义子)带头服用“五石散”,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在社会上“服石”之风盛行。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份为砷制剂,服用后浑身发热,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所以社会上又流行起宽肥的服装,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混日子,还被誉为高士。
 唐朝“金丹术”的探索活动
文章插图
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点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就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批评了此事。但尽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停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唐代是炼丹术的全盛时期,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上有所好,下有甚焉。由于皇帝们几乎个个都崇信炼丹术,因而王公贵族也都纷纷效仿去炼丹服药,许多名士文人也都去炼丹。例如,李白、白居易等也不例外,这成为上层社会的时髦风气。白居易在晚年有思归诗一首一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而这些皇帝们或疾或暴天,大都死于“长生不老丹”,悉不过中年。正如这首诗一样,它不仅揭示了炼丹服食之的后果,而热衷于炼丹的白居易晚年也因此而感到茫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