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49岁再婚,征求儿子意见,儿子的答案是对父亲最无情的讽刺

"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张幼仪
以上这句话,是张幼仪对自己和徐志摩感情的比喻。原本这个名字应该是隐匿在徐志摩的光辉之下的,但是在1922年,大半个中国人都认识了她。因为她虽不愿,但还是在丈夫徐志摩的坚持下,成为了民国来第一个新式离婚的女子。
 张幼仪49岁再婚,征求儿子意见,儿子的答案是对父亲最无情的讽刺
文章插图
这时候的张幼仪,是一个贤良端庄,三从四德的女子。所以在建立了婚姻事实的基础上,她爱徐志摩。这一种传统的,因为你娶了我我才爱的爱,是那种封建社会下女子的常态,也是一种责任。
但徐志摩却连这点责任也没有,因为父母的压力而娶了张幼仪。却又不好好地待她,甚至就算连敬重都做不到。先是将怀孕的妻子一个人丢在了异国他乡,又在已知打胎会威胁生命的情况下逼迫妻子打胎。
 张幼仪49岁再婚,征求儿子意见,儿子的答案是对父亲最无情的讽刺
文章插图
虽说张幼仪坚持将孩子独自生下来了,但徐志摩又在妻子生产后坐月子期间。一封又一封求分手的信件发给了张幼仪,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的徐志摩就是渣男中的战斗机。我想那时候的张幼仪,对婚姻是恐惧的吧。
新婚之夜就被丈夫明确的告知结婚只是为了义务,幻想被打破。却还是和丈夫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来到美国伴读的时候第二次怀孕,却被丈夫这样对待。一个传统女子,语言不通,又怀孕生产,这几乎是毁灭性的一个打击。
 张幼仪49岁再婚,征求儿子意见,儿子的答案是对父亲最无情的讽刺
文章插图
但说一句作为外围人的话,也许不痛不痒,但站在结果上来看,这时候的张幼仪其实应该庆幸。庆幸徐志摩那时候爱上的是林徽因,因为林徽因是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之女,不是一个徐志摩敢纳的妾。
不然私以为,徐志摩很可能就会左拥右抱,让张幼仪当一个不争不抢的“大妇”。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也没有后来的大学教授,后来的服装公司经理了。
在1912年,她与徐志摩离婚后。就明白了丈夫是靠不住的,而在1915年那个被父亲强硬的要打掉的孩子,最终还是因为胸膜炎去世了。这时候的张幼仪彻底幡然醒悟了,不是丈夫靠不住,而是所有人都靠不住,她只能靠自己。
 张幼仪49岁再婚,征求儿子意见,儿子的答案是对父亲最无情的讽刺
文章插图
张幼仪后来说,他的人生是从柏林回来之后,就被分为了两半。柏林前,她大概是个什么都怕的人,怕丈夫不喜欢,怕离婚,怕做错事,委曲求全。而在回国之后,离婚丧子的痛楚让她一夜之间变成了铿锵玫瑰。
她开启的自己的事业,开服装厂,投资银行,成为了民国时期难得的女性实业家。她还赡养昔日的公婆,培养自己的儿子。别人都说她是真的大气,都这样了还选择原谅。是真的原谅吗?张幼仪不知道,也许是感激吧,因为自始至终只有自己的公婆没有放弃过自己。
也或许是那个传统的思想已经在她的心理生根发芽,即使是破茧而出,身上却还带着幼小时的印记吧。这一点,在她后面一直都没有寻找新的感情也可以体现出来。一直到49岁的时候,张幼仪都是孤身一人。
 张幼仪49岁再婚,征求儿子意见,儿子的答案是对父亲最无情的讽刺
文章插图
直到那年她去了香港,遇见了一位职业为医生,又有着相同不幸婚姻的苏纪之,她的心扉才再一次被叩开。而传统思想在这时候又开始作祟,徐志摩死后她总认为自己是个寡妇,应该夫死从子。于是她给自己远在美国的儿子徐积锴写了一封信:
“尔在美国,我在香港,相隔万里,晨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云何?”
而徐积锴的回信,令张幼仪感动落泪。我想,如若徐志摩看到这封信的话,一定会是羞愧难当的吧。因为这是对于徐志摩,最好的讽刺,徐积锴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