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品。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
文章插图
蒲松龄(1640~1715年)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20岁的时候没能考中秀才,便放弃了举业而去经商。虽然经商曾使家道一度富裕,但到蒲松龄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
在他降生前,他父亲曾梦见一个清瘦的老者,把一帖膏药贴在自己胸膛上。于是父亲给他起名蒲松龄,希望他能够和南山的不老松一样长寿。
蒲松龄在19岁的时候,以府、县、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他满以为功名已经唾手可得,但命运之神却和他开了一辈了的玩笑:三年一次的乡试,成了他一生都迈不过去的坎儿。一直到72岁的时候,他才得到一个岁贡的功名。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
文章插图
《聊斋志异》是一本凝聚了蒲松龄一生辛酸与痛苦的“孤愤之书”,全书共有近500个故事,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小部分是篇幅短小、具有素描和特写性质的笔记。
书的内容大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
书中薄松龄以饱含激情的巨笔,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谱写了一曲壮志难伸的悲歌。
《王子安》中的王子安,由于盼望中举而神经错乱,受到狐狸的戏弄。《杨大洪》中的读书人,在吃饭的时候知道自己榜上无名,于是“嗒然自丧,噎食人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素秋》中的俞士忱“一击不中,冥然遂死”。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
文章插图
这一个个科举考试制度下的悲剧形象,凝聚着作者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在一些作品中,蒲松龄激烈地批判了科举考试中“陋劣幸进,英雄失志”的不公正现象,揭露了官场的恶劣和考官的庸愦无能。这部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在全书占有特殊的地位。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贾奉雉》中的贾奉雉“才名冠一时”,但总也考不取,一次他遇到一个仙人告诉他,如果想考取的话,就必须学习那些狗屁不通的文章。起初他不屑于这样做,于是再次落榜。当下一次考试到来的时候,他想起了仙人的话,于是把自己最拙劣的句子连缀成文,结果居然高中。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
文章插图
蒲松龄借此故事强烈地批判了考官昏庸给读书人带来的科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