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伯邑考是无双公子为何结局甚唏嘘?说说他做错的三件事
在《封神演义》这个故事里出现了很多神通广大的年轻俊杰,当封神大计完成后,他们有的被封为天庭的正神,也有的肉身飞升成仙圣,可书中出现了一个光彩度不次于这些仙门俊杰却如同昙花一现的凡人,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人是公子世无双的伯邑考。
文章插图
眼看父侯姬昌被无道的昏君纣王软禁在羑里将近七年之久,为人至孝的伯邑考每当想起这件事来心如刀割一般,他最终决定亲自赶往朝歌进贡来代父赎罪,然而伯邑考这一去不仅为姬昌平添了新的磨难,他这位原本有望成为西伯侯的接班人却遭厄逢劫。一、不听贤臣劝阻的伯邑考面如冠玉又博学多才的伯邑考一到朝歌就被狐妖附体的妲己相中,一身正气的伯邑考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妲己的“苟且之思”。妲己调戏不成反恨之,她便在纣王面前进了谗言污蔑伯邑考对自己有不轨之举,伯邑考这位无双公子被做成考验姬昌的盘中之物,这让未来成为一代大贤的周文王落下为人诟病的口实。其实,精通占卜之术的姬昌早就料到他在朝歌的七年之厄,他在离开西岐之前就嘱咐众位文武自己“灾完难足,自然归国,不可造次”。故此,伯邑考在决定去朝歌救父时遭到了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对,因为此时七年之期已满,此时去朝歌无疑是惹是生非平添变数。用散宜生的话讲,“如公子于心不安,可差一士卒前去问安,亦不失为子之道,何必自驰鞍马,身临险地哉?”可是伯邑考突然猛增的“孝心”似乎已难自抑,他不听贤臣的劝阻愣是要去朝歌。
文章插图
以帝王之术揣之,伯邑考此行虽然是“至孝无畏”之行,但是隐约可以看出伯邑考是一点私心在里面的,从时间点来说,伯邑考偏偏选在姬昌被困七年灾满之时出发,他为何前几年为何没有这份猛增的“孝心”呢?在三鱼看来,伯邑考以为他的父侯灾期已满此行再无凶险,故此他这次“至孝无畏”之行不过是锦上鲜花而已,试想一下他亲自“犯险”接回姬昌的话,他的九十八位兄弟谁还能与之争位呢?按照伯邑考的说法,他这次带着重礼去“代父赎罪”,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西岐谁不知道姬昌的占卜之术百灵百验,他这位当儿子的会怀疑父亲的占卜之术吗?既然姬昌早交代过他去朝歌有“七年之灾”,伯邑考这第七年头上去代父赎的哪门子罪呢?此时的纣王对姬昌戒心已淡,眼看着姬昌就要无罪回归西岐了,伯邑考此行的目的就有几分取巧博取荣光的意味。在姬昌另外的九十八个子嗣中,其实伯邑考应该不乏侯位继承人的竞争对手。伯邑考执意要去朝歌,他真实的目的不过是要亲自接回父侯获得无上的荣光而已。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观点有几分阴谋论的色彩,可翻开历史书看看,深似海的王侯门庭之中,尊位传承从来不乏你争我夺的谋略。二、伯邑考一意孤行的原因伯邑考拒绝了散宜生等人的阻谏后,他去找母后太姬商议,虽然太姬从内心并不赞同伯邑考这次的朝歌行,可是看到伯邑考心意已坚也就只好答应了。伯邑考临行前向姬发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道:“兄弟好生与众兄弟和美,不可改西岐规矩”,这句嘱托可以看出此时西岐的王储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些微妙,故此伯邑考才让姬发好生处理与众兄弟之间的关系。
文章插图
其实,伯邑考这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他去朝歌顺利接回父侯,伯邑考无疑就立了西岐第一功,他也就会成为西伯侯未来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如果伯邑考此去遇到不测,他在西岐文武心里仍然是功不可没而对其心生崇敬之情,甚至父侯姬昌会永远怀念他这位至孝的儿子,文武群臣心中的崇敬之情和姬昌心中的怀念之情就会放在伯邑考的亲弟姬发身上。太姬大概也是想到了这一点便没有力阻伯邑考去朝歌,伯邑考选在第七年的年头上去朝歌,一方面不会有忤逆父侯当初说“不可造次”的意愿,另一个方面他此时去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幅提升,因为西岐在朝歌的细作应该早就探明纣王对西伯侯姬昌的戒心已消,伯邑考一意孤行成则功成名就,败则为弟弟和母亲留下功与名。三、进献三宝令义猿遭厄神器蒙尘伯邑考落得一个令人唏嘘的下场,他没听贤臣劝阻其实是他犯的第一个错,他违背父侯和母后的意愿执意去朝歌是他犯的第二个错。其实,伯邑考还犯了第三个错,这便是他去朝歌进献的三宝。
- 封神演义,上了封神榜的神仙,还能记起生前的事情吗?答案很明显
- 封神演义中最擅长幻术的大神,用砂石幻化成兵,骗过三只眼的闻仲
- 封神演义,面对有法术的敌人,为什么姜子牙总是先派出凡人武将
- 封神演义4大督粮官:都是能人异士,以杨戬的能力做后勤不屈才?
- 封神演义中,金鸡岭守将到底有多强?燃灯道人都被打跑了
- 陆压道人是谁?陆压道人的来历是什么
- 书法史上精妙无双的1000字出自一位“汉奸”之手,让人痴迷
- 架空历史小说《国士无双》合集
- 封神演义中,土行孙是怎么说服邓婵玉,心甘情愿嫁给他的
- 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犯下杀戒,杀戒是什么神仙如何完成杀戒